白族精美的服飾是解讀白族歷史、社會風俗、民族精神與生活情趣的重要資料,其設計不僅來源于勞動人民的實際生活,更飽含著白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迎接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之際,由保定市博物館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共同舉辦的“蝴蝶泉邊好梳妝——白族服飾精品展”于2025年8月22日在保定市博物館一樓臨展廳正式開展,展覽將持續(xù)至2025年11月24日。
大理是全國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白族服飾是白族人民在漫長歷史發(fā)展中對日常勞動、生活方式、人生態(tài)度思考的具象化,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白族服飾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
此次展覽以白族日常生活、節(jié)慶祭祀、婚禮慶典等不同生產(chǎn)生活與不同地域的白族服飾為主要載體,將不同用途的繡件、配飾等進行輔助性展示,以總體闡釋白族服裝的設計特色與藝術(shù)價值。共展出白族服飾26件(套),繡件飾品82件(套),集中展示了大理白族服飾及各類富有民族特色的繡品的藝術(shù)之美。豐富多樣的白族繡件、童帽、裹背、扎染、刺繡等,體現(xiàn)了白族人民的智慧與才情,也為保定市民呈現(xiàn)出一副絢麗多彩的白族服飾文化畫卷。
<01>白族服飾:文化融合的生動闡釋
白族服飾在文化演進中吸收并融合了周邊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并結(jié)合社會生活實際,不斷進行更新、改良,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服飾風格。
不論是秦漢大理地區(qū)同中原文化的融合碰撞,還是唐宋時期經(jīng)濟文化昌盛下白族服飾的日臻成熟,更或是元明清至今白族人民在“大雜居,小聚居”的統(tǒng)一多民族環(huán)境下不斷地吸收與發(fā)揚,這都代表著白族同胞兼收并蓄、繼往開來的文化傳統(tǒng)。
不同地區(qū)的白族群眾會根據(jù)所居住地方的自然環(huán)境、文化氛圍、社會生產(chǎn),因地制宜進行服飾設計與使用,使得不同地區(qū)的白族群眾所使用的傳統(tǒng)服飾在款式、材質(zhì)、搭配方面也不盡相同。多樣化的設計代表了白族服飾所承載的厚重文化底蘊與文化融合,象征了自然與人文結(jié)合下文化的蓬勃生機。
<02>白族刺繡:潛藏至深的生活態(tài)度
除成套的白族服飾外,白族婦女會運用自己靈巧的雙手,通過精湛的工藝制作出圖案豐富、色彩鮮艷的刺繡作品。吉祥喜慶的挑花枕套、枕巾;繁復素凈的飄帶、絢爛艷麗的圍腰;兼具精致與實用的香包;形態(tài)多樣的繡花鞋等,不僅是日常用品,更是行走的藝術(shù)品,訴說著白族人民的生活哲理與審美情趣。
這些刺繡圖案題材廣泛、技法多樣,代表著白族人民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與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從平繡的團花朵朵,挑花的生動立體,打籽繡的多種材質(zhì),甚至是一個個小小的銀泡中,我們都可以看見一個民族旺盛的生命力與自豪感。
<03>兒童衣物:生生不息的殷切關(guān)懷
繡著長命鎖、祈福紋的兒童馬褂、馬甲;繡工精致、花色精美的兒童圍涎;裝飾繁復、寓意美好的公雞童帽、虎頭帽;象征著安全與守護的裹背。
這些衣物在兼顧實用性的同時,無不在用老虎、花鳥、公雞、花紋等意象來守護與祝福著家中的兒童,以達到驅(qū)災辟邪,護佑成長的目的。
兒童衣物作為白族服飾的重要部分,其形制、技法、花樣無不彰顯著白族群眾對于下一代的殷切關(guān)懷與期望,和對未來美好的希冀。
<04>白族扎染:藍白交織下的文化傳承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是由來已久的一種染布工藝,大理稱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扎染作為白族的一項傳統(tǒng)工藝,被列為國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扎染”故名思義,就是將布料以縫扎的方式縫扎成花鳥魚蟲等各種圖案,然后將其放入植物染料熬成的汁水中反復浸泡染制,待染透后,解去縫扎線腳、放入清水中漂洗,布料上就留下所縫扎的清晰圖案。工藝過程分設計、上稿、扎縫、浸染、拆線、漂洗、整檢等工序。制作時,根據(jù)人們喜歡的花樣紋式,用線將白布縛著,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紋,再浸入染缸里浸染。如此反復,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于藍”,浸染到一定程度后,取出晾干,拆去纈結(jié),便出現(xiàn)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
千江有水千江月,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碰撞。
蒼洱文脈兼收并蓄,燕趙文化博采眾長。
相信通過此次展覽,將會加深兩地文化的交流與認識,
密切友館的合作共贏,在新時代背景下以文化為媒,
共創(chuàng)美好明天。
來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
責編 張楠
審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