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白族服飾之美 享風花雪月之魅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5月18日,由河北省邯鄲市博物館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共同舉辦的“蝴蝶泉邊好梳妝—白族服飾精品展”在邯鄲市博物館開展,展期至2025年8月17日。
此次白族服飾精品展以白族群眾在日常生活、節(jié)慶祭祀、婚禮慶典等生活場景下穿戴的服飾為主要展示內容,全面呈現不同區(qū)域白族群眾在服飾方面的特點。
本次展覽分為美麗大理、節(jié)慶大理、白族服飾、白族刺繡、扎染工藝五個篇章,展出白族服飾和繡件飾品共80件(套),其中包括26套州內外白族服飾、47件刺繡飾品和7件白族扎染作品,集中展示了大理州內的大理市、洱源縣、鶴慶縣、劍川縣、賓川縣、云龍縣等地以及除大理州外各地的白族服飾。
此次展覽為邯鄲市民呈現白族文化的多元性以及白族服飾的藝術之美。同時也讓市民領略到白族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審美情趣。希望通過展覽,能夠讓更多的人關注和了解白族傳統文化,讓這顆民族文化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繼續(xù)閃耀光芒。
▲精心布展
知識延伸
PART.1
白族服飾
白族歷史悠久,創(chuàng)造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服飾文化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是白族人民長期積累的勞動成果,凝聚了白族人民的審美情趣、藝術欣賞、價值觀念等種種文化心態(tài)。其中的每一繡件、每一紋樣都反映出白族人民質樸的審美思想與深層的生活哲理??梢哉f白族服飾是白族文化發(fā)展史的縮影,同時也是研究白族文化的活化石。2017年,白族服飾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智慧的白族人民善于將豐富多彩的紋樣裝飾在服飾和其它物品上,從男子服飾紋樣的內容看,多寓意平安、五谷豐登;女子服飾紋樣的內容則多寓意夫妻恩愛、多子多福、富貴大吉;童裝紋樣的內容多為動物類,童趣盎然、天真可愛,寄托著祈盼幼兒得到神靈保護的美好愿望。由于白族分布地域較廣,受物產、氣候及其他民族的影響,各地婦女的服飾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從而形成了異彩紛呈、獨具特色的服飾特點。
PART.2
白族刺繡
刺繡是白族婦女傳統的手工技藝,是白族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白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不僅裝點著白族人民的生活,而且凝聚著白族人民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傳遞著白族人民獨特的文化審美和藝術品位。刺繡,俗稱“繡花”,指通過穿針引線,將各式的絲線、棉線或其它繡線在綢緞、布帛、鞋子、衣物上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刺綴,從而形成不同紋樣的民族工藝。白族刺繡,取材自然,色彩和諧、繡工精致、圖案考究、針法緊密,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是我國傳統民族民間工藝的一朵奇葩。
白族刺繡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服飾裝飾,白族婦女的衣服袖口、圍腰下擺、把手、包頭、鞋子、挎包都有精美的刺繡作為裝飾;另一類是生活用品,有枕頭、帳沿、被面等床上用品。
白族婦女心靈手巧,擅長刺繡,刺繡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白族女子從小就在母親或家人的指導下學習做針線,練就了過硬的刺繡技法,用靈巧的手繡出一幅幅巧奪天工的圖案。每一件繡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PART.3
白族扎染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是由來已久的一種染布工藝,大理稱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因主產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是白族,故人們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扎染作為白族的一項傳統工藝,被列為國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大理白族扎染作品由手工針縫線扎。“扎染”顧名思義,就是將布料以縫扎的方式縫扎成花鳥魚蟲等各種圖案,然后將其放入植物染料熬成的汁水中反復浸泡染制,待染透后,解去縫扎線腳、放入清水中漂洗,布料上就留下所縫扎的清晰圖案。手工扎花、植物浸染是扎染工藝的根本。大理白族地區(qū)的扎染原料為純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染料為蒼山上生長的蓼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
工藝過程分設計、上稿、扎縫、浸染、拆線、漂洗、整檢等工序。制作時,根據人們喜歡的花樣紋式,用線將白布縛著,做成一定襞折的小紋,再浸入染缸里浸染。如此反復,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于藍”,浸染到一定程度后,取出晾干,拆去纈結,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白族扎染取材廣泛,常以大理的山川風物作為創(chuàng)作素材,其圖案或蒼山彩云、或洱海浪花、或塔蔭蝶影、或神話傳說、或民族風情、或花鳥魚蟲,妙趣天成,千姿百態(tài)。不同圖案的扎染布可制作衣裙、圍腰、床單、窗簾、桌椅罩等生活用品。
來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
責編 童文文
審核 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