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是指中國西南地區(qū)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源于古代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國西南民族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走廊。這條國際大通道,直至抗日戰(zhàn)爭最嚴峻時期,還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茶馬古道除川藏、滇藏、青藏主要干線外,還包括了若干支線,漾濞縣境內茶馬古道屬滇藏線上的重要部分。
(平坡栗子園至上壩田段)
縣境內的茶馬古道長60余千米;起自平坡四十里橋,沿西洱河、漾濞江蜿蜒而行,經(jīng)合江鋪(現(xiàn)大合江)、平坡栗子園、券橋河、上壩田、雞邑鋪、金牛街心、驛前鋪、下普、下街、上街至云龍橋以后,一條經(jīng)過云龍橋向西延伸而去、一條順江而上往洱源方向北去。向北一條經(jīng)淮安屯、大堡子、桑不老、甘屯、脈地老街子、安南,止于漾濞洱源兩縣交界的烏梢箐,全長約60千米。
(漾濞云龍橋)
其中平坡鎮(zhèn)四十里橋至上街云龍橋一段為茶馬古道、博南古道共同路段,在漾濞統(tǒng)稱為博南古道;上街云龍橋東橋頭往北至劍川甸南的茶馬古道俗稱漾劍驛道;過云龍橋往西,經(jīng)石竹、羅里密至云龍諾鄧的古道舊時統(tǒng)稱鹽米古道或漾云驛道。自古以來,博南古道、漾劍驛道、漾云驛道是漾濞縣最主要的三條對外交通、貿易、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洽、遷移的通道,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013年3月,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茶馬古道在漾濞縣境內保存較完好的五個路段:
一是平坡鎮(zhèn)大合江街心路段:保護范圍從東邊街口與入村公路交接口至西邊街尾彎道處現(xiàn)有道路,全長267米,建設控制地帶與保護范圍一致。
(茶馬古道上街云龍橋段)
二是平坡鎮(zhèn)栗子園至上壩田路段:保護范圍起自栗子園村民小組李偉戶西側溝沿,過券橋河至東南面與上壩田村民小組公路交接處(包括券橋原遺址),全長550米;建設控制地帶:原路兩側外5米內范圍。
(平坡栗子園至上壩田段)
三是蒼山西鎮(zhèn)金牛村爛泥箐路段:保護范圍東起松林村民小組楊樹明戶西北圍墻拐點,西至金牛街心村民小組羅光明戶東面20米處路段;全長164米;建設控制地帶:原路兩側外5米內范圍。
(金牛村爛泥箐段)
四是縣城博南路段:保護范圍東起云集場與縣城老公路交匯口,西至云龍橋古井北側40米處現(xiàn)有路段,全長約720米;建設控制地帶與保護范圍一致。
(縣城博南路段)
五是蒼山西鎮(zhèn)下街村雙磨巷:保護范圍從東巷口與老公路交接處至西巷尾與老公路交接處現(xiàn)有路段,全長526米。
(下街雙磨巷段)
來源 漾濞文旅
責編 湯雁玲
審核 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