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飾文化歷史悠久、品類紛繁
在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銀飾是流傳最廣、最貼近人民生活的
銀制工藝品
蘊含的是歷史、文化、習俗、審美、
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意義
是民族古老匠藝的傳承
也是民族文化血脈的延續(xù)
值“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之際,由大理市博物館和桂林博物館共同舉辦的《美美與共——桂林博物館館藏南方少數(shù)民族銀飾展》在大理市博物館四合院西展廳正式開展,這也是繼2023年3月,大理市博物館在桂林博物館成功舉辦《蒼洱鐫石——大理歷代名碑拓片精品展》后,兩地又一次進行珍貴藏品館際交流。
展出時間:
2024年3月8日—5月10日
展出地點:
大理市博物館四合院西展廳
展覽介紹
本次展覽以“銀花釵頭”“美佩環(huán)身”“鐲釧繞腕”三個單元呈現(xiàn),主要展出桂林博物館館藏的91套(150件)清代至民國時期的南方少數(shù)民族銀飾。這些銀飾造型多樣、種類繁多、紋樣豐富,其中包含少數(shù)民族特有的圖騰,如龍、鳳、麒麟、蝙蝠、十二生肖等,除了動物,他們還將一些植物如桃花、荷花、蓮蓬、石榴、楓樹等打造在貼身佩戴的銀飾上,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觀眾從中可領(lǐng)略其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銀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人類在使用銀的歷史中,不僅將其作為貨幣執(zhí)行流通功能,還將其制作成飾品來裝扮自己。在我國南方地區(qū),居住著苗、侗、瑤、水、布依、仫佬等多個少數(shù)民族,在這些少數(shù)民族人民的傳統(tǒng)觀念里,銀飾可以避邪惡、驅(qū)鬼魅、保平安,有吉祥與幸福的寓意。因此,自古以來,他們就對銀飾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并將其作為重要信物代代相傳。
展廳效果
清瑤族八排龍魚紋鏨花銀項圈
清侗族繩紋三穿銀項圈
清侗族燈籠垂葉銀耳環(huán)
清苗族斗笠形鏨花銀插針
清苗族蝶形鏨花銀發(fā)簪
清侗族旋紋銀背托
清侗族雙龍銜珠鏨花銀手鐲
清侗族人面紋鏨花銀手鐲
清侗族鏤空乳釘紋銀手鐲
民國瑤族十六排錢紋鏨花銀插梳
民國侗族花形銀耳環(huán)
延伸閱讀
桂林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建筑面積3.4萬平方米,館藏文物3萬余件,藏品自成體系,特色突出,包括桂林出土的明代梅瓶、明清及近現(xiàn)代書畫、各國政要及國際友人訪桂禮品、廣西民族民俗文物、抗戰(zhàn)文化史料等。展廳面積1.2萬平方米,包含《漓水春秋——桂林歷史文化陳列》《畫里人家——桂林民俗文化陳列》《友誼桂林——館藏外賓贈送禮品陳列》《靖江遺韻——桂林出土明代梅瓶陳列》4個基本陳列,以及《李培庚、宋克君、葉侶梅捐贈作品展》《翰墨華章——館藏明清書畫精品展》2個專題陳列,配備有3個設(shè)施完善的臨時展廳,同時建有1400平方米的未成年人教育互動中心(含教育體驗區(qū)和數(shù)字體驗區(qū))。桂林博物館是桂林的“文化客廳”和文化地標、桂林人民的精神家園。
來源 大理市博物館
責編 楊金敏
終審 古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