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2023年大理州博物館學術研討會在大理州博物館報告廳舉行。大理州博物館原館長、文博研究館員謝道辛,大理大學民族研究院黨委書記、教授殷群,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張云霞,大理州博物館館長、文博研究館員楊偉林等專家和學者出席了會議。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我國博物館事業(yè)在體系布局優(yōu)化、社會功能發(fā)揮、展陳效果升級、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均取得歷史性成就。新時代新征程,為提升博物館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大理州博物館舉辦2023年學術研討會,旨在搭建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
與會專家和學者圍繞大理地區(qū)的歷史文化、考古與發(fā)現(xiàn)、文物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及博物館建設等方面的內容進行了研討和交流。通過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經(jīng)驗,拓展視野,提升學術素養(yǎng),從而進一步推動文博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主題發(fā)言 《蒙世隆考說》
大理州博物館原館長 文博研究館員 謝道辛
世隆,唐書作“酋龍”,亦稱“隆昊”,南詔王室以“蒙”為姓,故稱“蒙世隆”“蒙隆昊”。在南詔國的幾代王中,世隆是后世評說最多的人之一,對于世隆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總的是貶多褒少。世隆在史籍中多有記載,他性格剛毅,不懼強權,是南詔諸王中一個十分有個性和極富傳奇色彩的人。
《云龍縣神龍頭村民間宗教文獻調查》
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員 張云霞
民間宗教文獻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村落社會里的紅白喜事、民俗節(jié)慶,都要舉行相應的信仰儀式,信仰儀式的實踐主要依靠宗教科儀文本,也就是宗教文獻的記錄來進行。在廣泛收集資料基礎上,選擇其中版本保全完整、抄本字跡工整、書法藝術水平高的41部計60多卷(冊)進行拍攝記錄,并按卷、冊進行簡要釋讀,分析版本(刻本和抄本)的年代、作者、來源、特點,為民間宗教文獻專家提供真實有效的基礎材料。
《新時期地市級博物館發(fā)展的思考——以大理州博物館為例》
大理州博物館黨支部書記 文博副研究館員 楊麗萍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進步,博物館的作用和觀眾對博物館的需求都發(fā)生了變化,互動式、沉浸式和科技元素逐漸被強調,以大理州博物館為例闡述新時期地市級博物館如何適應時代的變化,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為社會服務,為觀眾服務。
《祥云縣南亞廊道調查新發(fā)現(xiàn)金石材料簡介》
祥云縣文物管理所所長 錢紹兵
通過祥云縣南亞廊道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金石碑刻進行初步釋讀并對照相關的已經(jīng)發(fā)表的材料進行對比研究,文章中涉及的碑刻基本屬于新發(fā)現(xiàn)的金石材料,對研究祥云明清以來的歷史有著重要史料價值。
《大理市境內南詔大理國古道、城關初探》
大理市博物館文博館員 何永超
南詔大理國建都大理,是大理歷史文化最耀眼的明珠。大理市境內田野調查,發(fā)現(xiàn)不少南詔大理國時期古跡,其中以古道和城關最為顯著。田野調查、考古發(fā)掘、文獻史志讓我們對大理市境內的古道和城關有了清晰的認知,進一步了解南詔大理國時期的城關、道路結構,更好探尋南詔大理國時期歷史遺跡。
《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的實踐與思考——以大理州博物館為例》
大理州博物館宣教部副主任 文博館員 楊楓
以大理州博物館開展社會教育活動的實例,探討分析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設計策劃的基礎和立足點,應加強對文物和藏品的研究,加大對社會教育活動的開發(fā)和利用,進一步發(fā)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尋求博物館和旅游景區(qū)的雙向融合,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大理地區(qū)青銅文化概述》
大理州博物館館長、文博研究館員 楊偉林
云南青銅文化起源于大理劍川海門口文化遺址,洱海區(qū)域青銅文化是云南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祥云大波那出土的銅棺是目前云南省出土體量最大的一件青銅器,祥云紅土坡出土了數(shù)量龐大的青銅器,說明戰(zhàn)國時期,洱海青銅文化達到鼎盛,大理青銅文化一直延續(xù)至西漢中晚期。大理地區(qū)青銅時代的遺存十分豐富,12個縣市均有分布。大理青銅文化內容豐富,內涵深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極高的價值。
參會嘉賓合影留念
來源 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館
責編 吳珂
審核 古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