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縣是洱海的發(fā)源地,早在4萬年以前,就有古人類在洱源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息。這里有許多古老的村落、歷史遺跡和文化景觀,都見證了洱源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洱源歷史文物眾多,以下這些珍貴文物,供大家鑒賞。
戰(zhàn)國銅斧
喬后鎮(zhèn)豐樂村出土,通長11.5厘米,通寬7.8厘米,厚3厘米。銅斧刃部呈弧形,鋒刃圓鈍,成扁圓體,近銎口飾有兩道弦紋,近銎口留有一釘孔。
戰(zhàn)國銅鉞
三營鎮(zhèn)出土,長19厘米,寬7.5厘米,厚1厘米。銅鉞刃部呈半圓形,邊刃鋒利,后刃弧收至闌兩側(cè),闌端平直,闌底中間留有一圓形釘孔。
元獸鈕刻畫蓮瓣紋灰陶火葬蓋罐
通高55厘米,腹徑41厘米。獸鈕,鈕下為一圓形平面飾卷邊紋,蓋面斜直,坡度大,蓋面刻劃蓮瓣紋及繩紋。罐為寬口沿,唇口及腹部飾繩紋,腹部刻劃仰蓮瓣紋,豐肩收腹,平底。
明青釉玉壺春雙耳瓷瓶
通高11厘米,腹徑20厘米。玉壺春瓶為敞口,折沿,圓唇,長頸,溜肩,弧壁,鼓腹,往下漸收至底,淺圈足。素面,頸中部對稱留有兩耳,呈蝠耳形,釉層稍厚,釉色清亮,色澤純正,施釉不及底,底部露胎,器身壁外留有多道輪制弦紋的痕跡。
明漆金釋迦牟尼木雕造像
舊藏,通高63厘米,底座長63厘米,寬45厘米。高肉髻,螺發(fā),大耳垂,臉頰豐潤而飽滿,細(xì)眉大眼厚唇,著長袖式通肩大衣,左手托一小缽,右手殘缺,身上有鎏金殘留。
趙藩紙本行書聯(lián)
紙本行書長148厘米,寬39厘米。趙藩(1851~1927),字樾村,一字介庵,晚號石禪老人,劍川向湖村人,白族。清同治十三年中舉,任四川鹽察使,后不滿清政府的腐敗而投身革命。辛亥革命后,大理新軍擁戴他通電響應(yīng)起義,勝利后被選為國會(huì)議員,袁世凱稱帝后,毅然回云南參加護(hù)國運(yùn)動(dòng),任省團(tuán)??偩挚傓k,1917年任廣東革命軍政府交通部長,1920年回云南任云南圖書館館長直到逝世。著述150余卷,主持編撰《云南叢書》。成書1400余卷二百種書籍。其書法蒼勁有骨力,頗得顏真卿筆意。撰書的成都武侯祠對聯(lián)及書寫的昆明大觀樓長聯(lián)深受后人贊譽(yù)。
清·袁嘉谷紙本行書聯(lián)
紙本行書長170.5厘米,寬25.5厘米。袁嘉谷(1872~1937)字樹五,號樹圃,晚年自號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清光緒戊戌年(1898)進(jìn)士,光緒癸卯年(1903)試取經(jīng)濟(jì)特科第一,為云南唯一的狀元。歷任翰林院編修、學(xué)部編譯圖書局局長、浙江提學(xué)使兼布政使及憲政館咨議官、實(shí)錄館編修、參議院議員、云南鹽運(yùn)使等職?;氐岷螅跂|陸大學(xué)執(zhí)教十余年主持編纂《滇詩叢錄》,著有《臥雪堂集》《臥雪堂詩集》《石屏縣志》《滇詩叢錄》等。其書兼王(羲之)、歐(陽洵)、褚(遂良)諸體,以峭拔俊秀著稱。
來源 洱源縣文物管理所
責(zé)編 楊金敏
審核 童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