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廣,開不賓。度博南,越蘭津。渡瀾滄,為他人?!惫爬系拿裰{,令人追思漢武帝開發(fā)西南夷的歷史往事。
(博南古道)
公元前4世紀(jì),一隊隊馬幫從氣勢磅礴,巍峨雄峻的博南山上穿梭而過,跨過奔騰不息的瀾滄江,踏出一條通往南亞東南亞各國而聞名于世的“蜀身毒道”。
(博南古道)
博南古道,以博南山得名。穿越時空長廊,這里有迷人的山川景色、厚重的歷史文化和多彩的民族風(fēng)情,是“西南絲綢之路”最為重要的一段,開通于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晉稱“滇緬永昌道”。
(古道殘關(guān))
千古博南,因山而名;滄桑古道,因文而興。這里,蘭津古渡、霽虹橋、永國寺、鳳鳴古橋、江頂寺門樓、瀾滄江畔摩崖石刻等穿越兩千年風(fēng)雨,熠熠生輝;曲硐、花橋、杉陽等重鎮(zhèn)驛站,宛若古道上的遺珠,叩響著古道悠久厚重的歷史回音。
(古道殘雪)
博南古道蜿蜒,向著霽虹橋而去。瀾滄江上的霽虹橋,是世界最古老的鐵索橋。三國時期,在蘭津古渡建篾索橋,后改建鐵索橋。橋南普陀巖壁上刻有“西南第一橋”“懸崖奇渡”等題字,被大旅行家徐霞客譽(yù)為“迤西咽喉,千載不能改也”。
(古道悠悠)
古今文人指尖滴落的時光,寫滿博南古道上流淌的相思。馬可·波羅、楊升庵、徐霞客、桂馥、林則徐、趙藩、李根源、埃德加·斯諾、徐悲鴻等中外歷史名人都曾在古道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楊升庵行走博南古道時,悲愴地寫下《博南謠》:“博南行商叢怨歌,黃金失手淚滂沱;為客從來辛苦多,嗟我行商奈如何?!泵绹骷野5录铀怪Z在書中稱其為“云南的皇家古道”“通往印度的黃金之路”。
(古道悠悠)
佇立在古道上,延伸千年的古道上的滄桑記憶,曾經(jīng)繁華一時的村落,浩浩蕩蕩的馬幫傳說,模糊的的馬幫足跡,銹跡斑斑的馬掌碎片……見證著古道的歷史,無聲訴說它所經(jīng)歷的世事。
(古梅樹)
千百年的歷史沉淀在這悠長的博南古道之上,馬蹄踏著歷史的回聲,遽然和在時光中行走的你,撞了個滿懷。
(花橋古驛)
小貼士:
“西南絲綢之路”是中國最早與外國往來的古道之一,博南古道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段,開通于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漢、晉時稱“滇緬永昌道”。永平古稱博南,所以,這一段絲綢之路被稱為“博南古道”。隨著時間的演繹,人們習(xí)慣上把南華經(jīng)祥云、大理市、永平、保山、德宏至緬甸、阿富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qū)的古道統(tǒng)稱為“博南古道”。
(綿長古道綿長史)
博南古道在永平縣境內(nèi)綿亙100多公里,是相對較為完好的一段,沿途文物古跡、自然勝景眾多。橫亙了兩千多年的古道,經(jīng)過歲月的洗禮和磨礪,遺留下諸多的古驛村落、寺院廟庵、人文故事,這些文化遺存親歷時光流轉(zhuǎn),見證滄海桑田。
(曲硐)
《早安云南》清晨的第一聲問候,是專屬你的“云南美”
指導(dǎo):中共云南省委網(wǎng)信辦
主辦: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云南日報報業(yè)集團(tuán)
協(xié)辦:各州市宣傳部 各州市文旅局
承辦:云南網(wǎng)
監(jiān)制:劉曉桐 楊洪文
策劃:鎖華媛 劉曉穎
統(tǒng)籌:楊之輝 林云冬 羅蓉嬋 何沐 曹璐 唐麗娜 張碧玉 郭凱 李星佺
本期文案:永平縣融媒體中心
圖片編輯:楊 倩
海報制作:解舒然
圖片:永平縣文物管理所、永平縣融媒體中心
來源 云南網(wǎng)
責(zé)編 童文文
審核 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