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山巍巍,鳳水泱泱,千年古鎮(zhèn),文脈綿長。翻開一頁頁墨香飄散的斑駁記憶,洱源鳳羽以淳樸秀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聞名遐邇,濃郁的文墨氣息散發(fā)在小鎮(zhèn)的各個角落。
鳳羽,是《水經(jīng)注》中記載的“葉榆縣”所轄地,歷史上從滇西北至滇西南進入緬甸鄰邦的古道自此經(jīng)過,是滇西“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著名的“文墨之鄉(xiāng)”“耕讀之鄉(xiāng)”“白族之鄉(xiāng)”“硯臺之鄉(xiāng)”,2009年10月被公布為省級白族傳統(tǒng)文化保護區(qū)。
千年文化積淀
鳳羽境內(nèi)有白、漢、回、傣、彝等10個民族,白族占總人口的98%,是大理州白族比例最多的鄉(xiāng)鎮(zhèn)之一。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勤勞、聰慧的鳳羽人創(chuàng)造了源遠流長的文化;穿越時光洪流,這些古老的文化藝術愈顯卓爾不凡。
沿著老街弄巷,走過青石古道,四處青瓦白墻,綠樹繁花?!叭灰徽毡凇薄八暮衔逄炀薄傲贤骸薄鬃褰ㄖ麓髿?、清新淡雅,猶如置身水墨畫中。
一一探尋文廟、武廟、靈鷲寺、三教宮、鎮(zhèn)蝗塔、留佛雙塔等歷史文物古跡,指尖劃過這些始建于唐、元、明、清時代的古建筑,歲月仿佛也成了觸得著的東西。
本主崇拜、鬧春王正月、白族秋千會、黑龍王會、栽秧會等民俗活動;《白王莊》《十分水》《洗子塘》《御花園》等神話傳說,吹吹腔等鄉(xiāng)戲,霸王鞭、“耍鶴舞”“扇子龍”等藝術形式……這片傳承千年的廣袤土地上,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熠熠生輝,散發(fā)出獨特魅力。
“耕讀傳家”是鳳羽人刻入骨子里的家訓,行走在這片鐘靈毓秀的寶藏之地,只見名人輩出。清代詩人趙輝璧、早期革命家施介,當代著名學者張文勛、楊亮才……瀟灑的何止是山水,人物亦風流。
暢游文藝樂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兵P羽,蘊藏著大自然原始純凈的一面,保留著白族人民古樸自然的生活方式,但歷史與現(xiàn)代的交流、融合也讓其煥發(fā)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走進鳳羽鎮(zhèn)起鳳村鳳羽硯臺工藝品廠,“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 鳳羽硯臺制作技藝傳習所”“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 非遺工坊”的字樣映入眼簾。在這里,可以體驗鳳羽硯臺制作,帶走喜歡的鳳羽硯臺。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泵磕昝⒎N時節(jié),一場別開生面的栽秧節(jié)都會在鳳羽佛堂村的空中稻田劇場上舉行,現(xiàn)場還融入嗩吶、霸王鞭等白族傳統(tǒng)藝術形式,搖滾樂、爵士樂演奏等現(xiàn)代藝術形式,四周則是熱鬧的市集。
退步堂、天馬草堂、鄉(xiāng)村咖啡館、鄉(xiāng)村美術館……新興文化藝術植入其中,新鮮、新潮、新創(chuàng)造力在佛堂村交織涌動,滿足著人們對文藝生活的一切想象。
戴上鳳凰帽,穿上鳳尾鞋,漫步在煙火與文藝氣息共存的鳳羽,吃一碗泥鰍鉆豆腐,再來一份涼粉、鳳羽小白糖,真是心之向往。
抽時間來一趟鳳羽鎮(zhèn)吧!從清晨到日暮,翻開過往的一切,閱盡千年不朽的長卷。
文旅頭條融媒體記者 楊金敏 文
部分資料來源于 洱源縣非遺中心
趙旭 大理州人民政府網(wǎng) 洱源縣鳳羽鎮(zhèn)人民政府 洱源縣文化和旅游局 洱源縣非遺中心 圖
責編 龔怡丹
審核 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