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頭條訊(通訊員 楊春平 文 羅丹 余學明 楊春平 圖)七宣,一個坐落在云南祥云最東邊的高寒山寨。而就在這里,古老的彝族神奇民風——“啞巴節(jié)”卻以自己獨特的形式傳承了下來。小心地攤開七宣這幅彝族人歷經數(shù)百年繪就的水墨丹青畫卷,您就攤開了一部彝族文化史詩的一角,當您走進啞巴節(jié),您就走進了一個多姿多彩的彝族文化大觀園。
“七宣”彝族語言稱為“拆搜”,意思是“群龍匯聚的地方”,也譯作“靈地仙云,繚繞吉祥”。遠觀七宣藤蔓圍籬、古木成林;俯看七宣云蒸霞蔚、神樹連戶、炊煙裊裊,是一幅絕美的秘境風光。
非遺傳承彰顯民族文化魅力
“喝酒來,阿哥你么留下著,喝酒來,阿妹你么莫走了;彝家小調你要對,彝家米酒你要喝”。香甜的米酒,熱情大方的摸泥黑是您走進牌坊寨子門的第一個禮俗,美麗的彝族妹子還會給你搭上鮮紅的圍巾,那是彝家人用映山紅染成的熱情,寄托著對客人的祝福和友誼的情思。跳起歡快的祖鼓舞、吹響回蕩在山間的過山號,彝人獻上了心中最純質的熱情。
一波來自上海的遠方客人,在陶坊感受著水與泥的民間智慧,在心靈手巧的彝族大姐那里看到了民族風情,在火灶邊嘗到了人間美味。近幾年,紛至沓來的游客,他們有的是親友、有的是團隊、也有的是學者、畫家、攝影師和騎行驢友,他們或許是想遠離城市的喧囂,到七宣村感受鄉(xiāng)村慢節(jié)奏的寧靜,或許是體驗這里多彩絢麗的民族文化,也或許是探秘神奇的啞巴節(jié)。
牌坊寨子門是大山啞神迎來客人的必經之門,也是彝族人守望耕耘者回家的地方,頂端的九龍象征著七宣村民是龍的后代,龍的子民;純樸而又牢固的松枝和豐富的圖案,向來者展示著彝家人民的充盈,也為遠行者蓄藏著安穩(wěn)與寄托。幾百年來,寨子門與七宣寨子一樣,一直默默地守護著整個寨子,樸實而又神秘。
啞巴節(jié)傳習所內歌舞翩翩,攔門酒、跳祖鼓、跳年松、跳啞巴、跳竹竿、姆的餒、阿達、祭神樹,一幕幕、一排排、一個瞬間、一抹微笑,增強了七宣村民族文化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深深地吸引著各位游客。
古寨美景展示旅游資源風采
七宣彝族,是一個地道的山地民族。山是七宣的家,而蔥郁的森林是七宣的魂,站在高處看,參天的古木掩映著滄桑的村落,村民稱古樹為神樹,從神樹上用紅線連接著每家每戶,那是心的連接、魂的連接、民族團結的連接。村中年齡較長的畢摩老者似乎都無法說得清,在這里是先有了樹還是先有了人,只記得這些古木神樹已經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地呵護著這個寨子,與這里的山、這里的水、這里的人融為了一體,一直固執(zhí)地守望著一切。把古樹當做神樹,逢年過節(jié),大事小事加以祭拜,表示彝人對祖先和天地的敬畏。七宣的彝家人民都相信,世間萬物皆有靈氣,而大樹是最接近天地神靈的,所以族人與客人必須叩拜神樹。
七宣的美,是朦朧和古樸,是樹下悠然落棋,是花間醉然品酒,是庭中淡然品茶。青山,流水,人家,巷道,流溢在水墨山鄉(xiāng)里,看不明虛實,分不清究竟;綠水縈繞著紅墻,繁花灑落于青瓦,蜿蜒曲回的小溪在清晨和夕陽中淺吟低唱。宅屋臨水而建,水水相連,漫步在村莊潔凈、蜿蜒的石板小巷,遠離都市的塵囂與浮躁,任陽光在肌膚上靜然流淌,任詩意在心間輕舞飛揚。撐一把傘或是一支樹條,穿行在青山綠水中,默然閱讀百年七宣的歷史和亙古柔情的飄零,一塊陶片所承載的,是似水流年的痕跡和滄桑。
從2009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啞巴節(jié)”的公布,到2012年“國家級少數(shù)民族特色村寨”的創(chuàng)建,再到2016年“啞巴節(jié)傳習所”的建設,祥云縣文化和旅游局始終以“鄉(xiāng)村振興”及云南省省級特色旅游名村建設為契機,把提升文化內涵貫穿到七宣村保護發(fā)展的全過程,挖掘歷史文化、依托民俗文化、凸顯生態(tài)文化、融合宗教文化、開發(fā)體育文化,建設了一批具有濃郁文化背景的旅游景點,形成旅游與文化融合發(fā)展的格局,最大限度地彰顯文化遺產價值所在,達到文化遺產保存歷史、教育后人、發(fā)展經濟、傳承文明的最終目的。
來源 祥云縣文化和旅游局
責編 陶優(yōu)
審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