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沙溪古鎮(zhèn)寺登街的咖啡館里零散坐著幾個客人:準備下午前往石寶山的瑞士背包客在用手機查詢著山上石雕造像的歷史,常年旅居沙溪的珠寶設計師在斑駁的陽光里勾勒著最近北京朋友的高定草稿,做瓦貓的當地人和一家文創(chuàng)公司正談著合作……
這只是一處小景致,無數這樣的場景共同構成了生機勃勃的新沙溪畫卷。
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古集市的“慢”
沙溪鎮(zhèn)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劍川縣西南部,黑惠江從這個青山環(huán)抱的綠色小壩子中央蜿蜒穿過,古樸的白族聚居村落分布在江之兩岸炊煙裊裊。 據記載,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鎮(zhèn),最早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鰲峰山古墓葬群、沙溪東面華叢山銅礦遺址無聲地告訴我們,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惠江為中心的青銅冶煉制作基地,沙溪先人在那時就擁有了較高的青銅冶煉技術,成為云南青銅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并且,沙溪古鎮(zhèn)還是滇藏茶馬古道的必經之地和重要驛站,曾是運送和交易茶葉、藥材、絲織品以及鹽的重鎮(zhèn)。在古代,趕馬是冒險的生意,對遠離了條件惡劣的雪山、峽谷和急流,突然來到沙溪的馬幫來說,寺登街就像“天堂”。
當茶馬古道成為歷史,現(xiàn)代高速公路、鐵路的建設也碰巧遠離了沙溪,使得這里在迅速發(fā)展中相對靜止。
漫步寺登街,這里以四方街為中心,由四方街、東巷、南北古宗巷為紐帶向四周輻射,興教寺、古戲臺、馬店、玉津橋、南寨門、明清古建筑民居群……在時光的變遷里,依舊完好?!八碌墙帧钡摹八隆敝附ㄓ诿鞔延?600 多年歷史的“興教寺”,“登”白族語為“地方”,“街”即古集市,意即“興教寺所在地方的茶馬古道古集市”。
時間回到2001年,世界紀念性建筑遺產基金會宣布寺登街人選2002年101個世界瀕危建筑保護名錄,稱沙溪寺登街(區(qū)域)是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同年,在劍川縣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劍川縣與瑞士聯(lián)邦理工大學簽訂《沙溪寺登街區(qū)域復興規(guī)劃備忘錄》。2003 年起,從瑞士聯(lián)邦理工大學畢業(yè)的黃印武擔任沙溪復興工程瑞方負責人,負責建筑保護設計、資金管理和維修施工。
他在著作《在沙溪閱讀時間》里說:“理清文化遺產斑駁痕跡里的時間線索,順藤摸瓜找到被歷史塵埃蒙蔽的事實,以一定的方式展現(xiàn)或表達出來,讓更多的人一目了然,這正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目的之一;換句話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敗取決于‘閱讀時間’的能力?!?/p>
這樣理念主導下的沙溪復興工程是“慢”的,當地人見證:他總在充分調研后才動工,他總是修舊如舊,甚至不考慮旅游價值。越來越多的政府力量、社會力量和當地居民力量的三方合作,為沙溪的這種“慢”帶來了越發(fā)堅硬的內生屏障。
吸引著“新沙溪人”打開“新沙溪視野”
的確,熱愛沙溪的人大多熱愛它本身氣質。
熱門的民宿“九七之約”的經營者秦若水是鄭州人,她曾是朋友眼中“別人家的孩子”:學業(yè)好、工作好,原本既定的生活軌跡已足夠令人羨慕。然而,作為汽車工程師的她第一次來到沙溪便愛上了這里。經過半年的思考,她“出格”了,一個人、一輛車、一只狗、一只貓,用三天時間穿越大半個中國來到這里,一待就是若干年。雖然曾遭受質疑,但如今的她在沙溪仍舊收獲了夢想中的事業(yè)和情感。
“我喜歡沙溪的人,這是一個讓人有歸屬感的地方。”秦若水經常和客人這樣說。她眼里的歸屬感是天圓地方的院子,是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的淳樸,是跳脫出快速更新的大數據之外實實在在的生活,是讓自己舒適的“不后悔”。
當驅車繞過石寶山,和山野間的猴子一一打過招呼,水庫邊小草原之上的半山酒店“喜林苑”便映人眼簾。這天,主管朱意梅要帶著客人們去村子吃八大碗、聽白族調、做黑陶……
藏在山中的喜林苑,在一幫熱愛沙溪在地文化的伙伴運營下,早已不再僅僅只是一個民宿,它更多成為了一個文化交流的窗口,讓更多的人走進沙溪藏匿于時光深處的內在美好,也為當地人不斷打開面向外界的視野。
他們教會了村子里心靈手巧的姑娘精致的咖啡拉花,他們不定期邀請藝術家教當地的小朋友畫畫,他們還在不斷嘗試讓當地的綠色食品走出去……
近年來,位于沙溪北龍村的先鋒沙溪白族書里經常有精彩的新書發(fā)布會。店長劉雅婷說,每場發(fā)布會游客和當地人都會來。走進書店,以白族傳統(tǒng)建筑為基礎,它的內部增加了不少現(xiàn)代的時尚元素,分為書局、咖啡廳和詩歌塔三個部分。而店里有上百種文創(chuàng)產品,有被云南民間視為“守護神靈”的瓦貓、扎染做的布老虎、“甲馬”元素的帆布包、明信片等。她認為,做鄉(xiāng)村書店的初衷就是去一些人口不是很集中的地方,利用先鋒書店的影響力為村子做一些實實在在的貢獻?,F(xiàn)在,原本孤寂的書店旁多了民宿、餐廳,多了不少人流和車輛。
遠離城市的喧囂,感受沙溪的這種悠閑,當沙溪成為一種生活態(tài)度,你是否愿意來這里生活?
劉珈彤 文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鄧斌 蘇金泉 王自林 圖
責編 馬寅瑞
審核 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