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古稱“云南”,是最早叫云南的地方,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鄉(xiāng)”的美譽。據(jù)記載,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見瑞云現(xiàn)于南中,遣使遺之,遂置縣于云南驛,后因省縣同名,改稱祥云縣。這里山水風光奇特,民族風情濃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shù)絢麗多彩……深秋時節(jié),出游正當時,走進七彩祥云,開啟一場逛吃之旅。
賞美景
鐘鼓樓——享受古城慢生活
“祥云有個鐘鼓樓,半截插在云里頭。初一去燒香,十五才下樓。”現(xiàn)存的祥云古城始建于明洪武15年,整座城布局為正方形大印狀,鐘鼓樓為中心的印柄,以西南臥龍崗相呼應(yīng)為“臥龍捧鐘”。在鐘鼓樓東南西北四面門洞上方均有題字,四面的題字均可以從右往左念,也可以從左往右念。從右往左分別是“輝聯(lián)東壁”“彩煥南云”“瑞啟西垣”“恩承北闕”。鐘鼓樓和東城門洞是祥云古城的標志性建筑,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漫步街頭,感受著街上的市井氣息,邂逅不期而遇的未知與感動。
云南驛古建筑群——重溫茶馬古道,品味市井情懷
云南驛古建筑群位于祥云縣云南驛村,1918年,因省縣同名,改稱祥云縣,而云南驛名稱沿用至今。現(xiàn)存古建筑主要有古驛道、驛站、大馬店、李家大院等。云南驛因“彩云南現(xiàn)”的傳說而得名,是云南名稱的起源地。云南驛是我國古代西南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和交通樞紐。在這里,你不僅可以看到茶馬古道的歷史痕跡,也可以進一步了解馬幫文化。
清華古洞——觀看奇林怪石
清華古洞,是祥云的一個自然溶洞,位于祥云縣城西南方向,從祥云縣城出發(fā)往西南走約三公里,就來到素有“滇西第一洞”之稱的清華古洞。明代李元陽對清華洞有這樣的描述:“清華洞山在縣南八里,下有洞,洞闊可十丈,山謹培摟,洞中深逢不可測,懸崖滴乳,形之飛動如云煙?!倍赐夤艠渖n天,洞內(nèi)幽深神秘,洞口向東北,古色斑剝。在這里可以遠離塵世喧囂,觀看奇林怪石,體驗悠閑的生活。
青海湖——邂逅詩意的愛情
據(jù)《云南縣志》記載:“在縣之東南青龍海,水光如鏡,秋月涵之,更覺澄湛”,這就是青海湖。青海湖位于祥云縣城川壩東南,是祥云縣的一個高原湖泊,也是祥云人民的母親湖,素有“青海月痕”之美稱。此時的青海湖,四周山巒巍巍,湖上的天空澄澈明朗,湖中波光粼粼。夜晚,湖畔“青海月痕”的美景從水面緩緩躍出,捻一指清風入懷,將彼此的情思融入這山色水光中!
王復(fù)生 王德三烈士故居——追尋紅色記憶
祥云縣歷史文化悠久,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鄉(xiāng)”的美譽。祥云也是云南省革命老區(qū)縣,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開展的革命斗爭史上,涌現(xiàn)出一批英勇無畏的革命先驅(qū)。王復(fù)生、王德三、王馨廷兄弟三人被譽為“華夏英杰、一門三雄”。王復(fù)生、王德三故居是“一門三英烈”出生和青少年時期生活、學(xué)習的地方,館內(nèi)布置有紅色云南、播火先驅(qū)、紅星閃耀、燎原烈火、祥云熱土、紅色傳承六大板塊的展出,是著名的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也是祥云縣一張閃亮的紅色名片。走進王復(fù)生、王德三革命烈士故居,探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精神。
東山鄉(xiāng)——一睹古梅樹芳容
東山鄉(xiāng),首先映入腦海的是東山百合,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現(xiàn)在東山干海村朝陽古梅林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這里有著2700多棵古梅樹,年代最長的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春節(jié)前后,古梅樹競相開放,紅色的梅花艷若桃李,燦如云霞;粉色的梅花如描似畫,柔情似水;白色的梅花潔白無瑕,美若天仙,吸引了無數(shù)慕名而來的攝影家、畫家和游客,駐足停留,在古梅樹下吟詩作畫、拍照打卡,圍繞著古梅樹熱情打跳、歡歌笑語。這里曾是滇西自衛(wèi)團及邊縱八支隊的重要根據(jù)地之一,這里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詩篇。
品美食
祥云驢肉
祥云有句俗話,“天上龍肉,地下驢肉”,將驢肉作為能與龍肉相媲美的美味。驢肉適合清燉,湯鮮肉嫩;也適合爆炒,香而不膩;鹵出來肉甜,曬干了有嚼勁,可謂一種“全能”的食材。因此,一頓合格的驢肉美味,需得面面俱到,種類齊全。
(來源 祥云信息港)
祥云紅梨
一到秋天,梨就成為當季銷量超高的水果之一,祥云紅梨作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備受人們青睞。此時節(jié),正是祥云紅梨成熟之時,空氣中芬芳的果香四溢彌漫。祥云紅梨色彩鮮美,肉質(zhì)細潤,一口咬下去,肉嫩色白、酸甜可口,充沛的汁水在口中四濺開來,滿口酸甜怡人,讓人回味無窮。
祥云麥芽糖
“大米換糖,碎米換糖,又香又甜的麥芽糖……”一聲吆喝,一段兒時的甜蜜回憶。麥芽糖,也叫“叮叮糖”“白粘糖”,是盛行于祥云縣民間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工成核桃糖、粟米糖、米花糖等,是祥云人民接待賓朋的必備品。
祥云天馬豆腐
祥云的豆腐制作技藝起源于明朝,時至今日仍然保留著木柴大火熬制豆?jié){,重石慢慢壓走多余水分的制作傳統(tǒng),目前已經(jīng)被列入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其中,天馬村和紅土坡村,是祥云豆腐做得最好的地方。這兩個村制作出來的白豆腐,清爽滑嫩、色嫩清香,食而不膩、清素入肺。
(大理廣播電視臺 圖)
走進天馬村,一陣豆香撲鼻而來。天馬豆腐是祥云的風味小吃,在當?shù)?,素有“天馬豆腐不出村”的說法。其在吃法上也是多種多樣的,煎豆腐、燉豆腐、麻辣豆腐、腌豆腐、油炸泡豆腐等,深受大家喜愛。來了祥云,一定要品嘗一下天馬豆腐。
非遺體驗
跟著非遺游祥云,打卡別樣新玩法。祥云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資源豐富,祥云土陶遠銷東南亞,草帽走遍大江南,土鍋、琺瑯銀器、土堿等聞名四海,打上了“祥云”的烙印……
汪氏銀器博物館——體驗琺瑯銀器制作技藝
位于汪情村的汪氏銀器藝術(shù)博物館,有著聞名中外的汪氏琺瑯銀器制作技藝,各類首飾、茶器、洗具等琳瑯滿目,每件銀器都是一件藝術(shù)品,承載著一種文化,一種民俗,一個故事。走進汪氏銀器藝術(shù)博物館,“叮叮當當......”鐵錘敲擊聲不絕于耳。在這里,你可以體驗琺瑯銀器制作,了解一下這些精湛的工藝品是如何制成的。
非遺工坊——體驗祥云陶器制作技藝
“大營莊,做土壇,一壇咸菜吃家鄉(xiāng)”“大營莊,做酒罐,還有最酸咸菜缸,不買大營罐罐心慌慌”,在祥云民間流傳的這首歌謠,唱的正是古老的大營陶器制作技藝。取泥、曬泥、篩泥、發(fā)泥、打泥、玩泥、制坯、上釉、燒制、出窯等,整個流程都以傳統(tǒng)手工的模式完成,從制作工具和制作方法上都保留著陶藝的原始風貌。走進祥云縣禾甸鎮(zhèn)大營社區(qū)壩窯村非遺工坊,匠人們正在一旁制坯。據(jù)記載,早在古云南時,祥云人就曾經(jīng)挑起土鍋走夷方做買賣,將大量“土鍋”銷往省內(nèi)外,“祥云土鍋”名噪一時。此外,云南驛鎮(zhèn)前所村的虞旗營,也仍能看到祥云土鍋的制作過程。
(祥云信息港 圖)
土堿制作技藝傳習所——體驗祥云土堿制作技藝
“邑內(nèi)有溫泉,泉中含鈉,俗呼土堿”,土堿呈灰白色,被人們制成圓圓的餅干狀后,可以用來發(fā)酵面粉、洗滌,還可以用做消食藥,既是食品和生活用品,也是純天然的藥品。
(祥云時訊 圖)
土堿加工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祥云縣劉廠鎮(zhèn)王家莊村和米甸鎮(zhèn)自羌朗村,開始叫作熬堿,是一種最原始的做法。即把水挑回來后,放在鍋里煮,水將要干的時候,舀出稠汁放入堿托(用竹篾片做成的圓形的小圈),曬干后取下堿托,捆扎成套,便可出售使用了。
(祥云時訊 圖)
體驗民俗
祥云是個多民族聚居縣,有漢、白、彝、苗、回、傈僳族6個世居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習俗和獨具特色的民族節(jié)慶,民俗多姿多彩,如果你到祥云來,你會感覺這里的人每天都在過節(jié)。
這里有篝火三弦跳起舞,五谷豐登家業(yè)興的啞巴節(jié);有刀山火海無所懼,打跳競技展才藝的七人節(jié);有傳承歷史文化,弘揚民族團結(jié)的趕燈會;有吹響蘆笙祭山神,載歌載舞祈平安的開山節(jié);有殺牛宰羊人齊聚,通宵達旦盡狂歡的拼伙節(jié);還有燒去災(zāi)星百病,燒來五谷豐登的火把節(jié)……在這些節(jié)慶中感受祥云的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體驗多姿多彩的民俗。
七彩祥云
一個令人魂牽夢繞的地方
微風不燥
出游正當時
趁著周末相約來祥云吧
文旅頭條融媒體記者 李美溶 文
部分圖片和資料由祥云縣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責編 馬寅瑞
審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