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劍川,最富魅力人文景觀的便是一年一度的石寶山歌會。在這個矗立了千年的民族歌臺上,當風物與才藝相互碰撞,我們不再只是借琴弦覓佳音,也不僅以曲調唱生活,我們翻開的,是屬于夢想的片段。
傳承千年的石寶山歌會是白族盛大的民族傳統節(jié)日,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來自各地的白族群眾盛裝打扮,匯聚在劍川縣石寶山彈弦對調。歌聲弦音此起彼落,老年人認為,在歌會上唱白曲為保清吉平安;中年人借歌會抒發(fā)情懷,以展現自身才藝;青年男女多數以歌覓偶,為尋知音伴侶。
石龍村位于石寶山腹地,在這里男女老少都喜歡唱白族調子,因此又被稱為“白曲村”,村里不少歌手在歷屆石寶山歌會上奪得桂冠,成為歌會中不可或缺的“弦音”。
姜伍發(fā)從小酷愛民間藝術,11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白族調,父親也常常會給他講述石寶山歌會的傳說故事,再加上不斷地訪師閱讀,姜伍發(fā)成為了石寶山歌會的“百事通”。
龍頭三弦是石寶山歌會上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姜伍發(fā)的三弦彈奏技藝嫻熟,明快爽朗的三弦與音韻婉轉的演唱 相得益彰。
歌會上對調子,白語稱為“拜枯”,俗稱“白族調”或“白曲”,唱詞格律嚴謹,句式為“七七七五”和“三七七五”式,俗稱“山花體”,首句起韻,逢雙句押韻。在對歌時,姜伍發(fā)能自編自彈自唱,將喜怒哀樂多種情緒靈活變換。
李根繁自六歲起就跟隨父母參加石寶山歌會,在濃郁的白族文化氛圍中,他逐漸愛上了石寶山歌謠,只要聽到新的曲子,就會用心記下來,跟著學唱。1991年,他在劍川石寶山歌會中首次奪金,心中的種子也開始鳴起了樂章。
一場熱鬧的歌會,除了唱和彈,自然少不了跳。
石龍霸王鞭目前保存有三套,分別為《觀音掃地》《雙飛蝴蝶》《童子拜佛》,共包含20多個動作,皆與當地白族人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李根繁熟練掌握石龍霸王鞭全套技巧,舞時,用霸王鞭一端敲擊身體肩、肘、手、腿等部位,以多變的舞姿,程式化的連貫動作來表達情緒。
李根繁不僅是開口就唱、隨手能彈,接過霸王鞭就能跳的白族民間藝人。嗩吶、鑼缽鼓的演奏,他也不在話下。
除了是表演者,姜伍發(fā)與李根繁同時也是石寶山歌會的民間重要組織者和參與者,各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在石寶山歌會開幕之前,李根繁需要通知三州六縣的白族藝人,如期前往石寶山排練歌舞。同時他還負責采買篝火晚會所需要的材料,相傳歌會當天篝火燒得越旺,說明來年的生活越發(fā)紅火,因此在挨家挨戶收購柴火時,李根繁倍加用心。
姜伍發(fā)不僅是領隊員,還負責維持歌會的秩序,掌管著歌臺所需的桌椅。幕后的工作雖然繁重,他仍然樂在其中。
臺前手持三弦彈奏人生,臺下力擔重任會聚群英。
受疫情影響,原定于農歷七月二十七的石寶山歌會取消,為了能讓這留存了千年的傳統延續(xù),歌會改為線上表演。姜伍發(fā)與李根繁都是歌會的老面孔,但集體的排練仍不能缺席。每當拿起三弦,他們都會以一個新人的姿態(tài)對待表演,力求演出圓滿完成。
在今年的線上演出中,大伙兒都拿出了看家本領,隔著屏幕觀看,熱鬧不減氣氛不散。
為了更好地做好非遺傳承的工作,姜伍發(fā)在2021年放棄了村主任的競選,自己出資包租了原村委會的辦公場所用作“石寶山歌會傳習所”,并定期在這里開展培訓。
在30多年的帶徒授藝中,李根繁同樣細致耐心,先后培訓各類學員800多人,輔導中小學生3000余人次。他的徒弟中年紀最大的四十多歲,最小的僅有五歲。
縱使歷經歲月洗禮
仍有人初心如磐
讓這千年弦音不輟
讓流淌的心音未曾中斷
來源 “樂字號”微信公眾號
責編 劉榕杉
審核 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