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淜古稱鳳來,處處皆是山,因山而美、因水而名,三月拾花春釀,六月夏雨微涼,九月曬秋老巷,冬月雪滿空山。
鳳來之春,美在風傳花信、云隱青山
老國道邊一簇簇繁花如錦,從水盆到花溪,有杜鵑如火、梨花溶溶,更有楊家屋桃花寂寂,天峰山春櫻遲遲……三月的晚風里皆是萬事可期。
二月十五天峰山踏歌會,數(shù)萬游人香客齊聚打歌場,熱情的彝家兒女在青山白云間踏唱起舞,用歌聲祈禱山河無恙、用舞姿祈愿人世皆安,映襯著滿山繁花疊蕊,感受普淜的另一種風情。另一片白云之下,普淜水庫、邵家水庫在群山懷抱之間,承載著普淜兒女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記憶。湖面煙波浩渺、小舟蕩漾其間,有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可踏青修禊不負春光。所謂陌上花三枝兩朵,胸中意萬水千山,普淜之春有大美而不言。
鳳來之夏,美在空山勝寒、雨浥輕塵
普淜氣候涼爽,全年涼爽舒適,是低緯度、高海拔地區(qū)少有的夏季避暑勝地,與涼爽天氣相伴的還有清新的空氣,尤其是天峰山茫茫林海橫無際涯,盛夏時節(jié),霧氣彌漫在松林間,是避暑的不二之選。
老君殿檐下的風鈴搖曳著千年的往事,山色空蒙、雨水凌窗,仿佛置身于太虛環(huán)境,可尋仙問道、可打坐修禪。雨季來臨,普淜就變得濕漉又詩意起來。老街屋檐青瓦經(jīng)年一律是黑的,雨水在屋頂?shù)那嗤呱锨脫舫銮宕嗟囊繇?,無意就喚起關(guān)于小城雨巷的往事。濛濛細雨中,趕犁的老人頭頂箬笠身著蓑衣,揮動著鞭子、吆喝聲不絕于耳,插秧的男女老少低首弓背,所謂一把青秧趁手青,輕煙漠漠雨冥冥,這樣的畫面瞬間就把流年拉回到兒時記憶中。普淜之夏,濁世負平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鳳來之秋,美在色彩鮮明、喜悅沾襟
普淜的秋天總是色彩鮮明,夏日的郁蔥已經(jīng)完全被金黃取代,給這個原本蕭索的季節(jié)平添了溫暖和喜悅。初秋的天高云淡、中秋的蟹肥菊黃、深秋的白露為霜,這樣的日子里,小鎮(zhèn)就熱鬧起來,老街飽經(jīng)滄桑,曬架上、簸箕里,火紅的辣椒、金黃的玉米、橘黃的南瓜,尤其是家家戶戶屋檐下的玉米給小鎮(zhèn)披上了金色外衣,在冬日的暖陽里熠熠生輝,形成了獨具特色民俗曬秋景觀。
豐收后“曬秋”,曾經(jīng)是深秋最美的風景,城市越來越多、腳步越來越快、故鄉(xiāng)漸行漸遠,“曬秋”也漸漸被遺忘。除了老街曬秋,天峰山公路邊繽紛的格?;ㄍ瑯芋@艷了整個秋天。所謂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普淜之秋,曠世溫柔,且把閑情付。
鳳來之冬,美在落盡瓊花、煮雪煎茶
且不論節(jié)氣時令如何,每年普淜都會伴隨著別處難得一見的飛雪,或在天峰山的暮鼓晨鐘里,或在整個白水青山之間……哪怕只是一瞬即逝的零落,卻也昭示著季節(jié)的更迭輪回。往三天門拾級而上,將傘負于背上,一任飛雪濕濡青衫。
曲徑已被雪掩埋,兩行足跡清晰寫下流年匆忙,唯怕打亂了詩意,只得踮起腳尖亦步亦趨。登上玉皇閣,極目之外,寂寂青山隱現(xiàn)于雪原之間。亭臺樓閣,亦在無邊的瓊花中黑白相間的恰如其是,宛如墨染的山水。此刻該當披一襲蓑衣、煮一盞清茶,如張岱一般置身于蒼茫天地間,遇三兩癡絕之人,把盞言歡、等閑談笑,生命里有此一場,便是人世間的雪月風花。所謂人世繁華多笑語,唯我空余兩鬢霜。普淜之冬,不辭青山,雪染眉目。
在陽光溫熱、雨打屋檐、或是紅泥火爐的日子里,何不放下身邊的糾葛與紛擾,與三五知交看遍普淜的花開花落、四季更迭,幾段閑言、幾句長短,沒有爭執(zhí)、沒有跌宕,生活正以難得的勻速緩慢前行,幸福感恰到好處,就好似在筋疲力盡之時,偶遇如此一片晴日平川,山水普淜、四時可親。
來源 祥云時訊
責編 沈夢玲
審核 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