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傈僳族打歌
酒過三巡,賓客雅興
借來笙簫以奏樂
燃起篝火來伴舞
歡快的腳步,泛紅的臉頰
此刻
沒有要等待的人
也不去想煩心的事
只管盡情跳舞
放聲歌唱
來吧朋友,來打歌吧!
打歌,是一種民間自娛性的舞蹈,它以葫蘆絲、笛子或三弦等樂器伴奏,人們載歌載舞,歡快且隨意。打歌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各種與其有關的故事傳說,在各地皆有流傳。
在永平的山區(qū),有傈僳族世居于此,打跳是傈僳人民喜愛的活動,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寧可食無肉,也不可無歌舞”,打跳幾乎成了傈僳族人民的“第二語言”。
和大多數(shù)傈僳族人一樣,丁建祥從小熱愛樂器和歌舞,那時的他還是個放羊娃,如果草地上起風的話,牧童的笛聲便會飄入山谷中回響。侄子丁紹榮今天來到家中拜訪,他們不僅是叔侄,更是一對配合默契的好搭檔。
傈僳族打歌需要樂器伴奏,常見以蘆笙和起奔為主。蘆笙為簧管樂器,其前身為漢族的竽,后傳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其聲調古樸悠揚、節(jié)奏明快,自古以來就是搭配舞蹈的樂器。起奔是傈僳語的音譯,它是傈僳族獨有的四弦琴,起奔形似琵琶,音色清脆,是傈僳族打歌時的主要伴奏樂器之一。弦樂和管樂,兩種不易融合的音色混合造成特殊的效果,這是一種獨妙的樂器組合。
有了伴奏,若想加入到打歌的集體中去,還需要掌握幾種入門的腳步。相傳傈僳族的先輩在打歌的過程當中,靈感如泉涌,創(chuàng)造了七十種之多的腳步,這些腳步大都由簡入繁,做好基本功的練習很重要。
打歌時,樂手不拘一格,隨性演奏曲調,不同的調子對應不同的舞步,與其躡手躡腳地扭捏,不如抱著對下一曲的期待,盡情舞動吧。
傈僳族舞蹈的形式多是集體舞,男女圍成一圈,舞蹈步子按圓圈來進行,伴奏可在中間,也可以隨之共舞。舞蹈的內容根據(jù)伴奏而定,采用節(jié)奏較為舒緩的兩步或者三步,則可以兼顧體能,將打歌愉快地進行下去。
傈僳族打歌的時間和場合大多在節(jié)日或恰逢喜事,因此打歌的情緒多熱烈歡快。打歌的音樂都是熱情奔放、粗獷有力的,表現(xiàn)了傈僳族人民開朗大方、豪放不羈的性格。旋律不做過多的修飾,經(jīng)常一字對一音,它是從心底里自然流露出的真情實意。
打歌是一種社交活動,同時也是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年輕人參加打歌時,總是收拾整齊,姑娘們更要穿上鮮艷的服飾,特意打扮一番。傈僳族打歌除了是一項娛樂活動之外,其內容還與民族的信仰崇拜有關,反映勞動生產方面的內容也比比皆是。
山下的傳習所,是丁家叔侄經(jīng)常組織隊員們活動的地方。雖然打歌對于大家來說并不難入門,但是如果能有詳細的分析和講解,就會有更好的效果。丁建祥樂意成為這樣的講解員,他努力想找回那些曾經(jīng)熱情洋溢并且歡快優(yōu)美的舞步。
《相識調》是搭配十二步的曲子,跳躍歡快的節(jié)拍,人們臉上的微笑,都讓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跋喾旰伪卦嘧R”,既然相遇便是一種緣分,不必在乎從前是否認識。
來源 “ 樂字號”微信公眾號
責編 謝同希
審核 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