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明清時期,蒙化(今巍山)的崇正書院、文昌書院、文華書院,先后建成,這是巍山歷史上的三大著名書院。
文華書院,因地處文華山麓而得名,位于古城東北隅, 1875年,由蒙化同知府蕭培基始建,1903年,蒙化直隸廳成立勸學(xué)所,改文華書院為高等小學(xué)堂。書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門、二門、泮池、拱橋、雁塔坊、魁星閣、藏書樓及前后院廂房組成。大門為三間牌坊式青石建造,魁星閣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下層四周設(shè)廊,上下檐下設(shè)斗拱。至今還保存的古建筑有雁坊塔、魁星閣、藏書樓及部分廂房。時光流淌,書院時光靜美。文華書院,我曾經(jīng)的職場,徜徉書院,溫馨如初。文華書院大門,建在高臺上,雄偉有氣勢。進入大門,視野開闊,眼前一亮,花草樹木,高矮參差,色彩斑斕,石雕、銅塑、石拱橋,錯落有致,一見就讓人歡喜。左面有一半池,半池上有小橋,小橋流水,似有江南園林之美。右面的小圓池上是弓一樣的半圓橋跨在水上,右面對著蕭祠小園門,前面正對著書院的西廂房門。蕭公祠位于文華書院西南側(cè),蕭祠大殿,飛檐走壁,雕花格子窗典雅,粗大的柱子,撐起了一片遙遠歷史天空。小院有著質(zhì)樸古典美,還有火與冰一樣的對立美。每年火把節(jié)前后盛開的那一樹紅紅的火把花綻放,如火一樣熱烈奔放的彝族女兒燃燒的青春;冬天里那棵潔白無瑕的玉蘭花盛放,把蕭祠大殿襯托得更加樸素淡雅。出了蕭祠,穿過書院廂房過廳,又見魁星閣。魁星閣是文華書院的主體建筑,高大精美,古色古香、飛檐峭壁,斗拱精雕細刻,回廊柱粗大,閣內(nèi)空靈,冬暖夏涼。置身其間,讓你倏然便有了一種穿越時空感??情w四周回廊邊安著木椅,由每一面的中間臺階均可以上去,這樣更凸顯出文華書院主體建筑的雄偉壯觀。東面的藏書樓,建于高臺上,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翼角出檐長,無斗拱,雕刻構(gòu)件精細,整體建筑規(guī)模宏大。
坐東朝西的藏書樓西邊,留出了回廊,當我輕踏臺階慢慢走上去,我仿佛又回到了書院舊時光,要到圖書室借閱心儀的圖書,或是專門去欣賞那百看不厭的磚雕。當我正對著南北的那兩幅看了幾十年的磚雕沉思時,一個外地游客帶著孩子,也在細看磚雕,他說太精致傳神有立體感了。藏書樓南北門上方的兩幅磚雕,是最突出的亮點,當你面對精美絕倫的磚雕,你的內(nèi)心不經(jīng)意就會受到震撼。有一攝影師曾說過:“他們從來沒有見過如此活靈活現(xiàn)、立體感強的磚雕,實在太完美了,美得讓人感動”。書院內(nèi)游人不少,一群人正大聲說著在書院里讀書的往事,聲音里洋溢著回到書院的激動心情,喜悅歡心掛在她們的眉梢。我漫行院內(nèi),思緒飛揚,心海潮漲潮落,我的書院時光,就是這樣穿梭在書院每一隅而流過的。穿過藏書樓的過廳,就到了書院的最里面一院,視野開闊,煥然一新,綠草如茵,草地邊鑲嵌著七顆棋石,通過景觀改造,與原來有了特別的韻味,從綠竹圍簾走過,就可到玉皇閣建筑群的后殿。玉皇閣建筑群,位于文華書院北側(cè),始建于明代,清咸通年間被毀,光緒年間重建。主要由大門、前殿、中殿、后殿四進三院及廂房組成,地勢一院比一院高。大門為三間牌樓式單檐歇山頂建筑,前檐設(shè)如意斗拱,后檐用垂柱,飛檐翹角,結(jié)構(gòu)嚴謹,做工精細,兩山墻墻飾以磚碉斗拱,裝飾華麗。玉皇閣建筑群最佳是大殿,建于高臺上,前有月臺,左右有八字墻,殿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上下層皆以七踩斗拱裝飾,下層正面有走廊,后安八扇透雕的八仙過海格子門,建筑裝飾華麗,雕工精細,上下八個翼角飛展。選料上乘,氣勢雄偉,是巍山古城內(nèi)清代建筑的精品,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玉皇閣大殿依然氣定神閑,如睿智長者在那里端坐了幾百年。靜靜地佇立在大殿前,時光仿佛停留,凝視雕花門窗,那一幅幅雕刻精致,形象逼真的八仙過海圖,活靈活現(xiàn)的蛟龍、麒麟、獅子圖,猶似在你眼前飛舞,贊嘆不絕,你的內(nèi)心也隨之翻滾,莫名被這藝術(shù)之美震撼,被古人的智慧而折服,被工匠精神而感染感動,身心被滋潤而沉醉。從東往西行,玉皇閣建筑群的中殿,在這里一百多歲的圓柏、側(cè)柏,樹冠茂密,枝葉遒勁,蒼老的古柏,見證了書院曾經(jīng)的往事,蒼老了時光歲月,陪伴多少人走過他們生命歷程的一段路。古柏東的那間老屋,高大空曠,安然如初,閑適坐在臺階上沉思,回望在書院的曾經(jīng)過往,你靈魂不由自主就會走失。
由北面的通道,朝西走進了玉皇閣建筑群的前殿,此殿比較精巧,南北、東面都有房,西面是高大雄偉的山門,殿內(nèi)花草樹木,四季花香,走出修繕后的山門,如同打開了一道書院通往外界的門,門里門外兩重天。當我走出山門,暖和的陽光,從門洞及圓形窗洞里射出來,因了大門坐東向西逆光,些許朦朧,但也不影響了大門的雄偉氣勢,飛檐、如意斗拱顯得更加神秘有韻味。仰望山門,與幾百年的古建筑對話,撫摸著那道大門,它為一代代文華人打開了一道探索歷史的大門,探索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大門,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南詔后裔。徜徉花園式的外院,聽到有人說這里不再是原來置身其間的模樣,是的,書院格局有些變化,但無論如何變,書院的靈魂永遠不會變,書院的歷史教化功能永遠不會變。歷史人文景觀巧妙融合在一起,這里已然更美,移步一景,漫步在古建筑群里,聽著飄渺的古樂曲,讓人流連忘返。不經(jīng)意就會觸碰到了你的靈魂,流光溢彩的古建筑無情卻有情,它陪伴著我們成長,浸染著我們的靈魂,照亮我們前行。如若你處在這樣一個文物古建筑群里,人的潛意識里或多或少都會有超越時空感,仿佛回到明清民國時期。從1875年傳來的朗朗書聲,一直傳響南詔故地,書院文化,潛移默化影響了一代代南詔后裔。文華書院,人類的精神家園。守護精神家園,讓我們的心田不荒蕪。朋友,來吧,與我一起徜徉巍山文華書院吧!
來源 巍山微視
責(zé)編 馬寅瑞
審核 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