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軍,洱源鳳羽駐壩畫家。2021年7月27日,他在朋友圈發(fā)表了段文字:“畫了一幅1.9×1.2米的畫,是封新城創(chuàng)意、周正昌創(chuàng)作的大型戶外裝置《白駒過隙》,是我畫過最大的畫幅,定制的畫框車里放不下,只能捆在車頂上?!?/p>
這是他以鳳羽為主題,畫的第十八幅作品,距來鳳羽畫第一幅作品已有約三年時間。他自己可能沒有想到,在鳳羽,他的名字從姜軍,變成了”姜藝術(shù)家“,甚至是中西結(jié)合的“姜米勒”(Miller Jiang)。
(姜軍油畫作品《白駒過隙》)
鳳羽第一位駐壩畫家的誕生
2018年的夏天,姜軍和好友陳丹青在封新城的邀請下來鳳羽度假。封新城“飚著”他的紅色敞篷全地形越野車,帶著兩人到處亂竄。
在三爺泉,這個鳳羽河的源頭,陽光灑在水面,在微風吹拂下,泉水輕漾,波光流動。2013年11月7日,封新城在鳳羽拍下的第一張照片就是這個畫面,后來他把這張照片作為《微隱隱于鳳羽》一書的封面,這里仿佛是他與鳳羽結(jié)緣的起點。此后,每每有遠道而來的摯友,他都會帶他們來這里,所來之人,無不嘖嘖稱奇。
(姜軍油畫作品《三爺泉》)
姜軍在現(xiàn)場默默拍下三爺泉的照片?;鼐┎痪茫l(fā)來一張畫,三爺泉邊的石板上,一位白衣人背對盤腿而坐,頭戴草帽,禪定悠然。不知道那個人是不是他自己內(nèi)心的投射,但自此之后,鳳羽成了他創(chuàng)作的源頭和福地。
姜軍的畫作一出,封新城和朋友們大為吃驚——雖然相識多年,但他們從不知道“老姜”也會畫畫!
面對朋友們的大呼小叫,姜軍泰然地說:“年輕時學過一陣,退休又撿起來了。”
封新城聽完就“來勁”了。他馬上發(fā)出邀請:“鳳羽第一位駐壩畫家就是你了!”
鳳羽的駐壩畫家“姜米勒”
姜軍開始往鳳羽寄東西,顏料、畫框、畫架……封新城的合伙人陳代章,騰出自己家的老宅給姜軍做畫室。
當老宅里的兩棵梨樹綴滿果實的時候,姜軍再次來到了鳳羽。秋日的鳳羽壩,金色稻田連綿,山巒與云朵擠壓出的光芒讓田野、河流、湖水變幻萬千。
姜軍沉迷于光線中,每天吃過晚飯就去散步,用手機將這里的色彩、線條、光影一一記錄。次日清晨,吃過一大碗米線,他就去畫室,將那些紀錄在手機、收納在心里的畫面,魔術(shù)師般一點點呈現(xiàn)在畫布上。至于午餐,往往一塊面包,幾包餅干就打發(fā)了。
《空中稻田劇場》《鳳羽河畔》《濕地》《去稻田劇場的路》《田園幾何》《農(nóng)人土地廟天馬山》《紅白馬云》《遠處的光怎么像雨?》……拿起畫筆短短一年時間,姜軍創(chuàng)作的鳳羽題材作品,讓小小的鳳羽壩子放射出了歐洲古典主義式的光芒,因此,朋友們稱他是“巴比松派”鳳羽的駐壩畫家“姜米勒”。
這很難不讓人想起,19世紀三四十年代,一群“找個地方躲起來”的畫家,逃離巴黎,逃向田園,把日落、黃昏、歸羊、晚霞、農(nóng)夫、鐵鍬、泥土、蜜蜂當做創(chuàng)作靈感,描繪和紀錄著暮色中的牧人、畜群、前行的牲口,充滿光線和陰影的林間空地以及在田間地頭勞作的農(nóng)民。
傳統(tǒng)的神話題材,以及繪畫的寓意性,在他們眼中開始變得“沒那么重要”。他們開始發(fā)現(xiàn),最重要的其實是:在生活中實踐,在泥土里創(chuàng)作。他們就像是19世紀初在法國誕生的巴比松畫派:一個主動遠離新古典主義畫派和浪漫主義畫派論爭,主動逃離巴黎的燈紅酒綠,逃向田園的古樸自然的畫家群體。他們以通俗、簡單、日常、易懂作為創(chuàng)作己任,倡導風景畫并賦予其親切氣質(zhì)。他們最反感的,就是學院派的閉門造車,以及那些矯揉造作的繪畫趣味。
于是,走出畫室,走出密閉空間,走向自然,走向日常生活,成了他們在田間做藝術(shù)實驗的唯一路徑。光線、大氣、溫度、心情,這些看似并不經(jīng)意的元素,被他們推上了一個至高無上的高度,因為這些和自然、自身、自己有關(guān)的情境,都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創(chuàng)作者在繪畫時的狀態(tài),以及成畫后的效果。逃向自然,尊重自然,還原自然,這是巴比松畫派的創(chuàng)作動力,也是他們給自己強加的天然使命。
為什么畫?畫什么?怎么畫?
“一位穿橙色短袖的農(nóng)夫在用拖拉機頭耕地,后面跟著播散種子的農(nóng)婦?!边@個畫面沒有拍下來讓姜軍有些遺憾,在春耕的農(nóng)田里,他一遍又一遍去行走、觀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在農(nóng)夫的耕作中,他看到了人與土地的抗爭、臣服、交換……
在鳳羽畫了三年,從最初的被自然風光吸引,想要把美畫出來,傳達出去,到現(xiàn)在他常常想怎樣把自己在田間吸收到的能量通過繪畫轉(zhuǎn)換出去?通過繪畫探索自然對人的意義。
畫什么?怎么畫?是這段時間姜軍時常在問自己的問題,他需要更深地浸入鳳羽,浸入自然,凝結(jié)出自己的繪畫語言與方法。
(姜軍的最新作品《鳳羽的這個春天》)
《鳳羽的這個春天》,是姜軍畫鳳羽的第29幅作品。2021年6月,姜藝術(shù)家再次來鳳羽時,在空中稻田劇場看見了封新城用他15幅作品的印刷品布置的展覽。兩人的一個共同愿望是,等畫夠30幅作品,就去北京辦展覽,現(xiàn)在離這個目標不遠了。
封新城當時“霸氣側(cè)漏”地宣布:“姜藝術(shù)家的畫要流向市場,必須經(jīng)過老封這個總代理?!焙匣锶岁惔聞t感慨:“剛來時,他一身京官氣;現(xiàn)在,他滿身鳳羽味!”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姜軍把“來鳳羽”說成“回鳳羽”。一個簡單的“回”字,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到達,也意味著精神的歸屬感。在生活中,他是那個高個子的“老姜”;在鳳羽,毫無疑問,他是領(lǐng)銜“鳳羽畫派”的“姜藝術(shù)家”。
去鳳羽遇到他,可以請他贈你一套鳳羽系列作品明信片喔!
通訊員 曾曾 文
來源 洱源縣文化和旅游局
責編 劉榕杉
審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