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如劍,山為川。劍川,是個帶著俠氣的名字?!皣饽镜裰l(xiāng),西部十省獨一戶;光耀古建業(yè)苑,滇云三迤無二家?!眲Υ?,因木雕久負盛名;木雕,也因劍川熠熠生輝。
雖然劍川沒有仗劍四方的江湖俠客,但手握鋸鑿和墨斗的木匠卻有一個“畫里江湖”,手下的“武功”同樣出神入化。
也許,你不知道大理劍川有個甸南鎮(zhèn),但你可能聽說過劍川有個80后的木雕匠人——施順華。2004年,施順華放下鋤頭,拿起刻刀跟哥哥學起了木雕技藝。這一年,他20歲。
“我很慶幸選擇了木雕這個行業(yè)”
至今,施順華已從事木雕行業(yè)20年。做木雕,是個精細活兒,不僅要有手藝,還要心靜。施順華說,從十五六歲受父母的影響了解木雕、到20歲真正開始學習、再到愛上木雕,這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學習木雕就像娶老婆,這是自己的選擇,是份責任,無論如何都得做好嘍!”他開玩笑地說。
學習了一年左右,把基本功練扎實以后,花鳥魚蟲都可以雕,就能出師了。但施順華還是跟著多個擅長雕刻不同樣式的木雕藝人學習,提升雕刻技藝。后來,在各方面技藝都比較成熟的施順華開始了他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2006年,他將家里的兩頭豬賣得2200元,這是他的第一筆創(chuàng)業(yè)資金。拿著這2200元,他在甸南鎮(zhèn)租了個門面。一邊開店,一邊學藝,他說:“人還是要生活,但是也要一直進步,不然就會被淘汰?!?/p>
“我很慶幸選擇了木雕這個行業(yè),在很多人還在對未來迷茫的時候,我找到了自己要堅守的東西。而且有很多人喜歡我做的東西,我也想把這個東西做好做精。”施順華說到。
“我想留住它,有些東西沒了就是真的沒了”
在劍川縣甸南鎮(zhèn)上,施順華開了一個劍川木雕傳承館,取名“天藝園”,意為天工的藝術(shù)。
這是個以宅院為載體,以木雕為對象,傳習技藝、生產(chǎn)創(chuàng)作的博物館,既是工作室,也是傳習所。談到天藝園,施順華說,這是他在鶴慶縣朵美鎮(zhèn)時,聽說鎮(zhèn)上的一批老宅要被拆除。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他花費60余萬購買了幾套老宅上的精美木構(gòu),運回甸南鎮(zhèn)復制重建。歷時半年,大約花費了160萬左右,融入一些現(xiàn)代化的東西,復刻出一套有現(xiàn)代氣息的滇西白族大院,這便是“天藝園”。
平時,施順華喜歡四處回收一些老物件,舊木雕,“如果能買下來我就買下來,買不了的我就把它畫下來?!睘榱诉@些“根一樣的東西”,他在家里開辟了專門的一間房來存放,仿佛是個小倉庫。
他說,一方面是因為這些東西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很有收藏價值,自己也能從中汲取一些靈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些最原始的東西有很多人的記憶,不能讓它們只停留在記憶中,該發(fā)展的要發(fā)展,該保留的東西也要保留,這是不沖突的。
“走過很多地方,還是覺得家鄉(xiāng)好”
25歲時,施順華第一次走出云南,去了中央美術(shù)學院交流學習,后來也去過上海。但他始終覺得沒有安全感,還是覺得家鄉(xiāng)好,有種歸屬感。
施順華說,木雕是門能養(yǎng)家糊口的手藝,現(xiàn)在很多外出的年輕人也會很主動來交流學習這門技藝,而且隨著劍川木雕不斷“走出去”,他們也會知道家鄉(xiāng)的發(fā)展現(xiàn)狀,這對于傳承這門技藝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我來說,鄉(xiāng)愁是個很抽象的東西,因為我很少走出去,但是出門在外的年輕人不一樣?,F(xiàn)在劍川木雕越走越遠,也希望能給遠在其他地方的老鄉(xiāng)帶去一些慰藉,以解他們的思鄉(xiāng)之情吧,希望他們看到木雕,就會想回家看看?!备釉跉v史長廊中的木質(zhì)香氣,只需一縷,遠方的人便能尋回舊時的記憶。
劍川木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大理州劍川縣白族世代傳承的一種傳統(tǒng)技藝,且劍川是有名的“木雕藝術(shù)之鄉(xiāng)”。雕刻圖案主要有人物、動物和花卉三類,線雕、浮雕、圓雕、立雕,多層鏤空雕等,近到大理賓川雞足山、建水孔廟、昆明金馬碧雞坊,遠至北京故宮、上海世博園……劍川木雕走到了五湖四海,因此劍川被譽為“木雕藝術(shù)之鄉(xiāng)”。2011年5月,劍川木雕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現(xiàn)在的天藝園,每天都會有很多游客慕名而來體驗和學習木雕,為游客了解和傳播劍川木雕打開了一扇窗,架起了一座橋。無論走到哪里,隨處看到的一件木雕,就能帶你回到記憶中的小鎮(zhèn),這是施順華一直在做的事情!
文旅頭條融媒體記者 林燕 文
受訪者供圖
責編 劉榕杉
審核 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