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龍縣地處滇西高原怒山山脈、云嶺支脈的群山大壑之間,這里地廣人稀、山高谷深。由怒江、瀾滄江及其支流沘江組成了縱橫交錯的水網(wǎng)遍及全境。自古多山、多水就多橋,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白、漢、彝、傈僳等各少數(shù)民族為征服川流不息的大小河流,便在眾多的河流和山谷間,建造了一百多座風格各異的橋梁。云龍古橋眾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古代云龍鹽業(yè)和銀銅礦的開發(fā),鹽業(yè)興旺,帶來百業(yè)繁榮,為修橋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同時,經(jīng)濟的繁榮帶來人才輩出,有識之士捐資、倡修橋梁蔚然成風,也為橋梁的修建奠定了豐厚的人文基礎。
千百年來,云龍人民在溝壑峽谷、田野河灣上充分發(fā)揮各民族的聰明才智,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具有濃郁風格的各式各樣橋梁,這些橋梁不僅便利了馬幫運輸,還各呈奇姿異彩,美化了環(huán)境,每座古橋就是一個風景點?,F(xiàn)云龍境內(nèi)保存的橋梁有古老的藤橋、木橋、石板橋、鐵鏈橋到現(xiàn)代化的鋼桁橋、鋼筋水泥大橋,其種類之繁、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齊全、建造形式之多樣,在中國乃至世界都不多見。故享有“云龍古橋冠全滇” “世界古橋梁藝術(shù)博物館”的美譽。
今天分享三座橋名字的由來。
青云橋
云龍縣城南側(cè)橫跨沘江的青云橋,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為曾任陜西巡撫的云龍石門井人楊名飏捐資修建。這是一座惠民之橋。楊名飏在撰寫的《新建青云橋碑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先大夫有志成梁其間而未逮,癸未歲,余以母喪自秦回籍,適當秋水時至,見夫乘槎競渡者,屢瀕于危,而莫之避。詢之,則曰:“采薪以供課,性命不遑恤也”。這件事的觸動,使楊名飏萌發(fā)了為家鄉(xiāng)百姓捐資修橋的念頭。橋建成后,楊名飏為之取名,碑記中寫道:取之“青云”,蓋取康樂題石門,“共登青云梯”之意,望我鄉(xiāng)應運而興者,他日得路,本濟鄉(xiāng)人之意,以濟國人,以濟天下人。
通京橋
通京橋又作“通金橋”或大包羅橋,地處長新鄉(xiāng)大包羅村腹地,據(jù)清雍正戊申年(1782年)《云龍州志》卷三津梁篇載“藤橋在十二關(guān)大波浪”。即今包羅通金橋前身是一座用野藤編綴而成的藤橋。此橋東西方向橫跨沘江,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后毀于洪水,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再次重修,后已破損不堪,后經(jīng)再次修繕。該橋建筑式樣為伸臂單孔覆瓦風雨小梁橋,全長40米,寬5.5米,凈跨29米,橋面比河面高出12.5米,是大理州同類橋梁中跨度最大的古橋。
通京橋是清代云龍銀銅東運大理必經(jīng)橋梁和云龍井鹽南下北上的重要橋梁,故名“通金橋”,后來人們認為銀子是運往京城的,改稱“通京橋”。
飛龍橋
飛龍橋位于功果橋鎮(zhèn)橋街,此橋建于清同治癸亥年(1863),滇西農(nóng)民起義軍杜文秀派大翼長李玉樹總鎮(zhèn)云龍時倡修,歷三年告竣。杜文秀賜名為“飛龍橋”,傳說橋成之時,云興雨作,“彼高空兮,有影宛如龍兮。"于是便把大鐵索橋題名為“飛龍橋”。1965年瀾滄江暴漲,沖毀橋墩,鐵鏈墜江,后在原址上游2公里處新修一座鋼繩吊橋。飛龍橋現(xiàn)存兩岸橋墩和西岸望江樓,樓分上下兩層,呈方形,長寬各8米,高11米,重檐歇山頂瓦面,斗拱架疊,氣勢雄偉。樓匾為“蘭津勝覽”。底層墻內(nèi)鑲有十三塊建橋碑記,是研究杜文秀起義的主要史料。正門上有清舉人尹陳謨作的174字長聯(lián),上聯(lián)曰“天塹固稱最矣,嘆徑流滾滾,鹿石奔來,擅四讀之封,表雄南詔。截三崇之險,扼吭西陲,直比金沙淘浪,蕩射日光,潞水急湍,轟鳴雷鼓。儻異時,江河聲析,出奇制勝,試下漢家樓船,定不教暝弓矯舉,走獵蒼黃,蠻錦侈張,網(wǎng)魚滇洱”。下聯(lián)曰“地軸其效靈乎?著高閣巍巍,鼉梁戴起,訴九隆而上,壓倒霽虹。聳五云而遙,回翔彩鳳。更饒蒲甸朝霞,掛穿畫棟,蘇溪夜月,涌到朱欄。盡遷客,詩酒興豪,覽物舒懷,頻灑臨川筆墨,卻何讓跨鶴仙人,橫吹短笛,停騑帝子,獨步長州”。還有李玉樹撰的碑文,李燾題飛龍橋曰“鐵鎖橫江畫末工,水連山斷起長虹。煙霞眼底非人境,車馬云中有路通。縹緲一痕天遠近,迢遙兩岸接西東”等名句。飛龍橋是云龍縣境內(nèi)橫跨瀾滄江的第一座鐵鏈橋。
功果橋
和以上三座橋不一樣,功果橋的名字很直白,是以地名命名的,且有更名、有變遷。
云龍境內(nèi)瀾滄江與沘江匯合處的地名叫功果,西岸的村莊稱為功果村,功果古代曾經(jīng)是一個渡口,是云龍井鹽運銷到保山、騰沖、緬甸等地的捷徑,因此,在這里建造一座橋梁就成了許多云龍人的夢想。據(jù)《云龍縣志》記載:“早在1912年-1916年間,云龍籍省議員王九齡、董坊二人,先后向省政府提出在功果修建鐵索橋的建議,估計需款浩大,無以籌拔”。后來,寶豐井的董坊先生與地方商紳籌資修建鐵索橋,該橋于1921年建成,凈跨85米,取名為“青云橋”。
(功果橋原址上修建的新橋)
(未搬遷的瀾滄江上的功果橋舊貌)
1937年11月2日,云南省政府通令滇西28縣和設治局,征集20多萬各族民工搶修滇緬公路,急需在瀾滄江上修建一座可通行車輛的吊橋,為給施工帶來便利和快捷,橋址就選擇在青云橋上方8米處,利用青云橋作護岸,此橋于1938年3月1日動工,5月9日竣工通車,取名為“功果橋”。功果橋與青云橋并駕齊驅(qū),一橋通車,一橋通人。
(援華美軍在功果橋上合影留念。)
功果橋的載重量僅為5噸,重車時常要下貨過橋,遠遠不能適應抗戰(zhàn)運輸?shù)男枰?,功果橋備橋工程處又作出決定,在距功果橋上游約有700米處再建一座載重10噸的鋼索吊橋,工程1939年3月13日開工, 1940年11月14日建成通車,為紀念1939年因公從重慶飛往昆明罹難的交通部技術(shù)廳橋梁設計處處長錢昌淦,特將新橋命名為“昌淦橋”。人們習慣把功果橋稱為“功果老橋”,而將昌淦橋稱為“功果橋”,一直延續(xù)至今。
(1938年的功果橋,右側(cè)是通行人和馬的老橋。)
七十年代中期,滇緬公路改線不再途經(jīng)云龍,功果老橋經(jīng)歷滄桑歲月,東橋墩已不復存在,西橋墩部分倒塌,橋門仍聳立在瀾滄江西岸邊,石圈門上刻著“帝國主義侵華遺址”,而功果橋卻一直保存下來,成為云龍通往西部漕澗、民建、功果橋、苗尾四個鄉(xiāng)鎮(zhèn)和保山、德宏、怒江三個州市的重要通道。在人們的呵護下,功果橋、功果老橋西橋墩、小鐵橋、高炮路、高炮臺等群體建筑,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成為滇緬公路最珍貴的歷史見證。
(搬遷至寶豐的新功果橋)
國家開發(fā)水能資源,功果橋電站的大壩就筑在距離功果橋下游幾百米的地方,云龍縣抓住復建橋梁的機遇,爭取資金2400萬元,修建了功果大橋,同時爭取了近上千萬元資金,對淹沒區(qū)內(nèi)橋梁等文物古跡實施整體搬遷,功果老橋西橋墩就地搬遷到上方新建的公路邊上,功果橋則遷到省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寶豐,按原貌進行復建。隨著高峽平湖景區(qū)的形成,遷移后的功果橋、功果老橋西橋墩將成為新的旅游景點,繼續(xù)承載起文物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
(功果橋材料源自云龍關(guān)注,在此致謝!)
來源 云龍文旅責編 童文文審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