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小吃之鄉(xiāng)”——巍山,唐代南詔的發(fā)祥地,一個樸素、寧靜、被時光氤氳出閑淡氣質(zhì)的古城。
當(dāng)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古城,輕柔地灑在古街古巷、古宅和石板路上,霞光遍地,安寧而祥和。一群大爺提著鳥籠悠閑地從文廟的紅墻下走過,古井里飄落的藍花楹無處尋覓,卻看到搖曳在井中南詔胡同的飛檐翹角。
南詔胡同,文化市井。由巍山文廟流出的泉水,經(jīng)巧妙設(shè)計和布置,清澈的小溪流經(jīng)整個胡同,與文廟的墨香一脈相承,形成小橋流水和江南園林風(fēng)格的布局。古香古色的明清風(fēng)貌建筑,做工精美的木雕門窗上,梅蘭竹菊,魚躍鳥翔,散發(fā)著《清明上河圖》的經(jīng)典韻味。將過去和現(xiàn)在融匯在一起,把傳統(tǒng)和未來完美契合,構(gòu)成厚重的文化底蘊,讓古城更具生命的風(fēng)采和活力。
徜徉在南詔胡同,古柏蒼蒼,垂柳依依,翠竹搖曳,墨香濃郁,小橋流水,桂花飄香,各種小吃薈萃,讓你在不經(jīng)意間放慢腳步,放松身心,品味南詔千年文化沉淀下來的樸實無華,愈久陳香的美酒和美食。在溫暖的人間煙火味中,享受悠閑醇厚的人生味道。
在南詔胡同里,匯聚了最具巍山特色的名小吃,讓每一位游客都能邊走邊看,邊吃邊玩,盡享原汁原味的巍山風(fēng)味。濃香的扒肉餌絲,甜而不膩的蜜餞,冰涼爽滑的涼蝦冰粉,扯不斷的一根面,甜甜蜜蜜的小米糕,還有棠梨花粑粑、熱油粉、回族面片,石磨豆?jié){,卷粉,牛打滾,油香,燒餌塊……你想到或想不到的巍山老味道,在這兒都能找到。古樸安靜的南詔胡同里充滿著濃濃的煙火味,讓你的舌尖快樂地舞蹈,讓你的味蕾享受溫情四溢的慰藉,將最踏實最暖心的撫慰,化作裊裊煙火,氤氳在深深的記憶中。
在南詔胡同中流連忘返,一股濃郁的鄉(xiāng)情和觸眼即得的親切和溫情包圍了我。不遠處傳來風(fēng)鈴搖動的裊裊梵音,此時此刻,仰望巍寶山的朝陽,紫氣東來,點傳南詔十三代,三百多年的歷史,在南詔胡同里逐一開講。
一陣優(yōu)美的山歌傳來,我眼前出現(xiàn)了南詔王族品南詔王宴的壯麗場景——在南詔王宴上,穿著盛裝的彝族樂隊和美麗的彝族少女,在南詔王的眼前穿梭,載歌載舞,精美華服上鑲嵌的閃閃發(fā)光的銀飾,以及他們衣服上艷麗的手工刺繡,讓視覺與味覺的體驗在一場千年的王宴中成為經(jīng)典,源遠流長。的確,南詔胡同的蒙化食府餐廳內(nèi),這一千年的王宴正在被延續(xù)著。在古老的彝族調(diào)和優(yōu)美的山歌聲中,“眾王”分賓主落座,侍從依次呈上“南詔王宴”菜肴。
彝族祖先酷愛飲酒,“無酒不成宴,有酒便是席”,凡待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席開始,在激情洋溢的祝酒歌中,呈上甘醇的包谷酒。酒香四溢中,一道道養(yǎng)眼養(yǎng)心的菜品依次呈現(xiàn),每一道菜品都富有個性,都能講述一段關(guān)于唐代南詔的歷史文化故事。
首先呈上的是南詔王宴的主菜:三牲,即:豬頭、羊頭、整雞。豬頭代表王權(quán)、神權(quán),是王宴的頭道菜,呈上烹飪好的整豬頭,代表敬仰和祝福。待主貴賓切下一片豬頭肉,把豬心和豬肝一起吃下,表示接納欣喜和滿意,宴會才正式開始。
接著呈上的是“土八碗”。流傳巍山的宴席“土八碗”,古老神秘,獨具鄉(xiāng)愁味道。相傳“土八碗”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是曾經(jīng)輝煌250多年的南詔王室的宮廷菜。當(dāng)年南詔第六代王異牟尋曾先后派遣大批王室子弟到內(nèi)地學(xué)習(xí)中原文化,促進了當(dāng)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也正是在那個時期,南詔宮廷菜慢慢演變成了八大碗、八加二或八加八的菜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八大碗”菜譜逐漸流傳于民間,形成了巍山獨具風(fēng)味的八饌美食。
彝家阿哥阿妹激情洋溢的敬酒歌再次響起,代表先祖祝福的“禮成賜福”(畢摩羊排)、“羌煮余韻”(坨坨肉)、“紅河之源”(山水豆腐)、“只雞樽酒”(雞血飯)等菜品依次呈上。而代表“團結(jié)和睦”的六道開胃小菜和寓意血脈相連的“珍饈薈萃”和“福祿南詔”也依次呈現(xiàn)在食客眼前。
“只雞樽酒”的“雞血飯”,又稱“阿依雜”,是流傳在巍山的南詔宮廷名菜。相傳這道名菜是盛邏皮建巍寶山土主廟時創(chuàng)造的美食。第一次祭祀大土主細奴邏時,一位畢摩助手在煮畢摩祭祀雞血米的過程中,慌腳亂手把剝好的青豆米和雞雜倒進了土鍋里。南詔王食用后,覺得味道極其鮮美,便成為了一道宮廷菜。從此,每年祭祀都做此道美食,流傳到民間。如今,彝族同胞們每逢祭祀或清明節(jié)都要烹制這一道美食。
值得一提的是,“珍饈薈萃”俗稱“冷頭雙拼”,拼盤集中了巍寶山的山珍,有松茸、松露、竹筍、葛根等,造型美觀、原料新鮮、口感柔嫩鮮美,綠色、生態(tài),獨具山野的自然特色,也可根據(jù)季節(jié)調(diào)整時令品種。
“福祿南詔”即“一品鮮頭湯”,用土雞、老臘肉等精心燉制,湯盅選用葫蘆造型,乃福祿諧音,取名為“福祿南詔”,意在紀(jì)念南詔在歷史文化發(fā)展中取得的重要成就,也喻指被唐朝皇帝敕封為“云南王”的皮邏閣“有福有祿”。
南詔故地世代相承的“(火巴)肉餌絲”、燒餌塊、青豆米糕是南詔王宴的主食。這些小吃都是巍山馳名海內(nèi)外的小吃。“(火巴)肉餌絲”被評為“中國金牌旅游小吃”;2016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中華彝族祭祖節(jié)、小吃節(jié)期間,一個碗口直徑達1.9米、高0.9米,共計254碗的“(火巴)肉餌絲”成功申報“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成為海內(nèi)外關(guān)注的熱點。
南詔王宴的點心是“洪武餅啖”,即“紅梨”點心。紅梨是巍山縣高原特色農(nóng)產(chǎn)品之一,也是巍山特有的梨,味道甜美,汁多肉嫩,是巍山彝族同胞招待貴客的佳品。洪武南詔王宴的點心是“洪武餅啖”,即“紅梨”點心?!昂槲滹炧ⅰ辈捎梦∩郊t梨造型,制作工藝精良,以假亂真,凸顯廚師手藝,讓人愛不釋手,不忍下箸。
隨著菜品依次上齊,在悅耳的樂曲和優(yōu)美的山歌聲中,一邊品嘗獨具巍山特色的菜品,一邊享受濃濃的彝家歌舞,在菜品中探尋那一個個流傳千年的巍山故事……
南詔王宴為唐代南詔時期,南詔王舉行祭祖儀式,或逢年過節(jié)、出征后凱旋犒賞將士的宴席,至今在巍山沿傳。一年一度的二月八中華彝族祭祖節(jié),勤勞善良的巍山彝家同胞就用“南詔王宴”祭祀先祖、招待八方來客。在日常生活中,熱情好客的巍山彝族同胞也會用烹飪鮮美的精簡王宴來招待遠方的貴賓。南詔王宴是令人垂涎欲滴的唇香,是一場由眼到胃,再入心的饕餮盛宴,是平凡日子中的美好,是帶上了厚重的南詔遺韻的文化盛宴。
“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史記·律書》里的句子道出了平常生活最真實的溫暖和幸福。漫步南詔胡同小吃街,一種來自平實的樸素和溫暖,讓你在南詔胡同彌散的香氣里沉醉。
當(dāng)夕陽的余暉斜照在南詔胡同飛檐翹角的時候,彝家漢子吹響了手中的嗩吶和笛子,雄渾的樂聲回蕩在古城上空,平靜的生活釋放在從古老傳說中傳承下來的南詔王宴美食里,觥籌交錯,把酒言歡,酣暢淋漓……
通訊員 張云梅 文
巍山縣餐飲與美食協(xié)會 視覺巍山 圖
責(zé)編 龔怡丹
審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