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小河淌水的故鄉(xiāng)——彌渡,估計不少朋友馬上就會想到盛贊彌渡姑娘溫柔漂亮的一句話:“到了彌渡,不想媳婦”。其實,彌渡女人不僅溫柔漂亮還聰明能干,彌渡卷蹄,密祉豆腐、彌渡腌菜等等美食都是出自彌渡女人之手。
不過到了彌渡,有一種美味千萬不能不嘗,這種美味叫做“寅街黃粉”。
走在彌渡縣城,農貿市場和街頭店鋪很多地方都能見到“寅街黃粉”,“寅街黃粉”不僅是外地人好奇嘗鮮的首選,也是本地人無法替代的心頭好。許多彌渡人的一天,就是從一碗“寅街黃粉”開始的。
李秀芝已經賣了30多年的黃粉,從20歲開始,她的生活就和黃粉緊緊連在了一起。在她的印象里,過年前后兩個月是賣黃粉的旺季。
那段時期,外地打工的彌渡人都會回家,大伙回到彌渡就一定要來吃上一碗黃粉。生意最好時一天收入兩三千元,比平時多出兩三倍。
彌渡縣寅街鎮(zhèn)東風村委會啟官營村 村民 李秀芝 :“因為在外面的人他想回來尋找家鄉(xiāng)的味道,回到彌渡他們都不忙回家,先來吃碗黃粉,這碗黃粉吃到肚子里面才安心?!?/span>
一碗地道正宗的彌渡“寅街黃粉”,除了芝麻油、花椒油、辣椒醬、蔥末、蒜末、姜末等調料的加入,還絕不能少了一個錦上添花的角色—芥末,這也是促成“寅街黃粉”美味獨到的一個秘密武器。
這些讓人看起來垂涎欲滴的黃粉,都是出自距離彌渡縣城11公里的寅街鎮(zhèn)啟官營村,啟官營村全村78戶人家,最早時村中一半以上人家都在制做黃粉,所以被稱為“黃粉村”。
據(jù)說寅街黃粉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從明代開始就以色正味純而遠近聞名。目前村里仍然有20多戶人家在從事這個傳統(tǒng)行當。
“湯氏黃粉”是啟官營村制作黃粉最早也是規(guī)模最大的一家,湯麗華和王永康夫婦是家中黃粉制作手藝當仁不讓的掌門人,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現(xiàn)在,湯家的這門傳統(tǒng)手藝已經歷經三代,而這門傳統(tǒng)手藝最初還是湯麗華的奶奶從鄰村娘家?guī)н^來的。
寅街黃粉的制作主要包含泡豌豆、磨漿、瀝漿、制鍋巴和煮漿五個步驟,五個環(huán)節(jié)看似獨立卻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其中,作為寅街黃粉的最佳伴侶——黃粉鍋巴,它的制作最能體現(xiàn)手藝人的水平高下。什么樣的火候最合適,什么時候該給鍋巴翻個身,有30多年經驗的王永康來說,一切都是信手拈來。在看似簡單的雙手的一揮一轉之間,一片片薄如紙張香脆誘人的黃粉鍋巴便陸陸續(xù)續(xù)誕生了。
煮漿是黃粉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樸實無華的豌豆們華麗轉生的關鍵時刻。
將預先浸泡過的豌豆研磨成漿,之后加水反復清洗過濾,留下最精到的淀粉精華,加入適量辣椒粉調色,此時顏色看上去很紅,其實沒有多少辣味,之后再和適量鹽、水一起混合攪拌,浸泡20分鐘準備下鍋煮漿。
一旦鍋中水開后就將攪拌好的豌豆淀粉下鍋,此時必須要一邊下鍋一邊不停攪拌,否則鍋中的黃粉就會很快凝固。
待黃粉煮熟即將出鍋,則將之前做好的黃粉皮也就是黃粉鍋巴捏成小碎片,放入鍋中充分攪拌,等黃粉皮變軟就可以出鍋了。
黃粉做好后必須在當天吃,隔夜則色、香、味皆變。黃粉有很多種吃法,剛出鍋時可以直接吃稀黃粉,這也是很多彌渡人特別鐘情的早點。黃粉也可以凝固以后成為干黃粉,干黃粉的吃法很多:光吃、涼拌、煮吃或者油炸......各種各樣的吃法可以湊成一桌豐盛的黃粉宴。
彌渡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黃粉下酒,越吃越有”,充分說明了人們對黃粉的執(zhí)著和熱愛。對于彌渡人來說,黃粉不僅僅是一種滿足味蕾的美食,它還包含著一種親切溫暖的特殊情愫。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無論身居天涯何處,它始終是彌渡人心中一份割舍不斷、無法替代的濃濃鄉(xiāng)愁。
來源 大理廣播電視臺
責編 沈夢玲
審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