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尋味大理》拍攝組來到洱源縣進行組稿拍攝工作,先后對洱源生皮、洱源雕梅、鄧川乳扇等洱源特色美食和洱源八大碗進行拍攝。洱源縣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視此次組稿拍攝工作,在拍攝前進行了精心組織準備,認真挑選并動員具有代表性的企業(yè)參加此次組稿拍攝工作。
《尋味大理》一書,是經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黨組研究決定編輯出版,并為此組織了專家,到各縣市開展組稿拍攝工作。本次洱源的拍攝重點為洱源生皮、洱源八大碗、洱源雕梅、鄧川乳扇。
洱源生皮是白族特有的菜肴,是將整只豬置于稻草火上烘烤,待烤至半生半熟時,去毛再烤,直至皮肉呈金黃色時為止。吃時將肉切成肉絲或肉片,佐以姜、蔥、蒜、燉梅、辣椒、芫荽等調料,又香又鮮,是款待貴客的特色佳肴。
洱源“八大碗”由八道菜組成,第一道是添加紅曲米的紅燒肉,第二道是掛蛋糊的酥肉,第三道是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第四道是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第五道是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香干,第六道是加蓋肉茸、蛋屑的扁豆,第七道是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汆制的雜碎,第八道是配加炸豬條的竹筍。其中,“拼盤”是“八大碗”中唯一的一道涼拌菜,將鹵熟的豬肉、肝、肚切片,蓋在用酸菜或泡蘿卜墊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配汁,其味酸、辣、涼。
洱源縣素有“梅子之鄉(xiāng)”的美譽,“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手翻作玉菊蘭; 蜜糖浸漬味偏美,疑是仙葩落人間”,這是明代詩人吟詠雕梅的詩。制作雕梅一般選取果梅由青變黃時,用石灰水浸泡,撈出洗凈晾干;待果肉變軟且有一定彈性時,用小刀在果肉上雕刻出連續(xù)曲線的花紋,從縫隙中擠出果核,壓扁成菊花狀,拌以紅糖、冰糖、蜂蜜、玫瑰花瓣、白酒,裝入瓶中密封浸泡,大約一個月后即可開瓶食用。其味酸甜,開胃止渴,祛火消暑。
乳扇是洱源境內鄧川地區(qū)白族最早制作的一種牛奶制品,故稱鄧川乳扇。乳扇由鮮牛奶萃取制作而成,營養(yǎng)價值很高,吃法多種多樣,可生吃、干吃,也可煎、烤、煮。用傳統(tǒng)手工藝精心制作的乳扇,是洱源縣當?shù)匕鬃迦罕娀閱始奕?、款待賓朋席上的必備佳肴。其口味酥脆清香,營養(yǎng)豐富,食用方便,加之其保存的時間較長,攜帶方便,是饋贈親友的風味食品。
此次組稿拍攝對洱源縣傳統(tǒng)宴席、非遺美食、地方特色小吃等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進一步豐富了洱源美食文化和旅游宣傳促銷內涵,促進文旅融合發(fā)展。
來源 洱源縣文化和旅游局
責編 童文文
審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