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夢里彩云南現的地方
祥瑞掩映下的土地生機盎然
這里不僅出土了戰(zhàn)國的青銅器
還發(fā)現了新石器遺址里的土陶碎片
在這里,土陶藝人捏制祖輩秉持千年的信仰
樸素,卻充滿力量
土陶是我國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tǒng)手工制陶技藝。土陶藝術源遠流長,具有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型制、濃郁的漢代風韻、南北朝的特點,明清時期,又有吸收其他藝術之長處的印痕。土陶以獨特的造型和別具一格的凸線花紋飾綴形成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質樸地顯示著中華民族五千年豐厚的文化歷史底蘊和明顯的時代特征。
制陶工藝有著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初見簡單粗糙的陶器。陶器的發(fā)明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變化改變天然性質的開端,是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發(fā)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之一。
彩云南境,祥瑞掩映下的土壤生機盎然。祥云縣陶土資源豐富并且有悠久的制陶歷史,有關這一點,清華洞新石器遺址里出土的土陶可以佐證。
羅晃照是禾甸大營村里的一名制陶匠,拉坯機回轉的童年,轉眼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他是一個淳樸且純粹的人,與質樸的土陶完全匹配。
在大營村,會制作土陶的好手不在少數,羅晃照和親家老楊便是其中一對搭檔,關系融洽的兩親家讓這次聯姻有了“強強聯手”的味道。
今日碰面,二人決定分別制作自己最拿手的土陶,這樣既方便交流技藝,也可以探討造型,實在是一舉兩得。
羅晃照要制作的是鰲魚,這種神話中的吉祥物自古便有,但卻從未在土陶造型上出現過,羅晃照是第一個制作土陶鰲魚的人。
大營山上的泥土富含礦物質,可塑性強且耐高溫,非常適合制作土陶。
羅晃照需要先利用陶輪拉坯,把黏土球放在轉盤中心,隨著陶輪轉動,黏土球被手指擠壓慢慢地往外拉而成為一個空洞的形狀。
接下來要用泥漿結合兩個部分,陶藝家最基本的工具就是雙手,這是最早、最個人化及直接的塑形方法。
手筑雖然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這種方法對陶器的大小及形狀有更高程度的控制。羅晃照喜歡手工制作,這就像是一場與黏土對話,激發(fā)想象力之后去創(chuàng)造獨一無二藝術品的過程。
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云端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里的龍珠,只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謂鰲魚。雄性鰲魚金鱗葫蘆尾,雌性鰲魚銀鱗芙蓉尾,終日遨游大海嬉戲。
鰲魚擺放在屋頂或家中作吉祥物之用,可以消災祈福,甚至據傳還可以避免地震。
現在輪到親家老楊展示了,他拿手制作祥云瓦貓。
大致相同的工序,同樣需要陶輪與手筑的先后配合。
老楊比老羅年長近十歲,創(chuàng)造力稍遜,但論嫻熟度,絕對是首屈一指。因為不能長時間用眼,所以他有時會一邊閉眼休息一邊拉坯,“瞎捏”像無稽之談,但經驗累積在手指的感覺能保證他不出差錯。
羅晃照制作的土陶造型獨特且品類眾多,接地氣但又總有別具匠心的設計。
倒裝壺是羅晃照認為制作起來難度最高的一種陶器,該壺逆反了傳統(tǒng)的壺頂注水法,而是把壺倒過來,將水從底部注入壺中,放正后倒出。
這種奇特的構造,巧妙的內部設計,都充分體現了先輩匠人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
以大營村為中心的約1.5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分布著20座規(guī)模不等的古窯,窯形為長條,依山坡所建,由下自上,如龍似蛇,故名龍窯。其中多數已廢棄不用,現在還在使用的有5座,羅晃照制陶處的窯就是其中之一。
今天剛好要裝一批花盆進去燒制,龍窯采用自然通風方式,以雜柴、松枝等植物為燃料,窯內火焰多平行窯底流動,裝燒面積大,產量高。但由于窯的結構簡陋,這使裝窯和出窯的勞動強度都極大。
瓊漿玉液,引得人醉,總有人在年少時經不起酒精的誘惑,羅晃照也不例外。
“既然喜歡喝酒,那我就做一把獨特的酒壺來藏酒”,這是羅晃照的想法。
如此環(huán)形的酒壺制作起來可不容易,但確是兼具美感與匠人的巧妙構思。
羅晃照想把自己的鰲魚做成小掛件,正在咨詢親家的意見。在傳統(tǒng)與現代之間需要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土陶才能更好走下去。
挑幾只花盆趕在太陽下山前回家,羅晃照想早點回家陪陪小孫女。
南方有嘉木,古窯燃為陶
人與土之間的默契維持了千年
滾滾紅塵,滄桑巨變
我們與先輩的智慧在陶器中陌路相逢
卻又殊途同歸
來源 樂字號
責編 龔怡丹
審核 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