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的美 不止于山水
更在于山水之間
能工善藝的劍川匠人
以平常時光
串起了“木、土、石、布”的文化記憶
彰顯出“匠作匠心”的永久傳承
木
木,樸實無華
一錘一鑿,一刀一刻
讓一塊普通的木頭
生長出春夏秋冬和吉祥如意
劍川木雕流傳千年
劍湖海門口遺址“干欄式”建筑聚落
承啟了劍川木雕5300多年的藝術(shù)淵源
“石鐘山石窟”仿木結(jié)構(gòu)的石雕建筑
印證了唐宋時期劍川木雕的燦爛文明
從劍川古城西門街古建筑群
到“世界瀕危紀念建筑遺產(chǎn)”沙溪寺登街
每一座歷經(jīng)滄桑的古老建筑
都彰顯著劍川木雕匠人的才氣和智慧
每一個歲月塵封的隱秘角落
都蘊藏著劍川代代相傳的文化和記憶
滇之七十余州縣,及鄰滇之黔、川等省,善規(guī)矩斧鑿者,隨地皆劍民也...
——清代張泓《滇南新語》
自古 劍川匠人行走四方
掌墨量線 揮斧運鑿
一刀一刻間
卻是巧奪天工 大美至簡
石
石,堅硬冰冷,卻有溫度
以秉性去塑造
可粗獷,亦可細膩
劍川的雕刻技藝,并不止于木雕
石雕技藝自唐代就享有盛譽
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和精湛的工藝水平
從穿越千年的石鐘山石窟而來
千年只是一瞬,匠心代代相傳
石雕匠人的工藝水平爐火純青
不繪草圖,不作小樣
選料、打荒、打細、打磨
活靈活現(xiàn)的石獅子
一氣呵成,完美呈現(xiàn)
廟宇、橋頭、林間、門前
每一處角落
都被賦予了不可枯竭的藝術(shù)生命
土
土,來自大地的深處
溫潤寬厚
在匠人手里
既成就器物,又創(chuàng)造藝術(shù)
海尾河旁的膠土最適合做陶
捧在手心,溫潤細膩
反復(fù)揉搓塑造
盡顯千姿百態(tài)
泥土于高溫下涅槃重生
以純黑為底色,不加點綴修飾
已然散發(fā)著迷人的芬芳
壇壇罐罐,杯杯盞盞
伴隨著茶飯米面,承載著人間煙火
進入千家萬戶,奔向詩和遠方
布
布,柔和有韌性
按白族傳統(tǒng)
每逢端午
隨身佩戴裝滿艾草的刺繡布扎
可以驅(qū)邪保平安
傳統(tǒng)白族婦女既能當家,又善女紅
每逢農(nóng)閑時節(jié)
便潛心于布扎刺繡
選色彩鮮艷的各色絲綢
設(shè)計出生肖、瓦貓、博古雛形
填入艾葉、青蒿、紫蘇等香料
用絲線繡之
造型古樸,色彩艷麗的小物件
掛堂屋,系胸前
清香四溢
頗有祈福納祥、吉祥如意之意
端午時節(jié)
縫制一串“小猴子”給自己的孫兒佩戴
“針尖上的鄉(xiāng)愁”不言而喻
精于工而匠于心
劍川匠人
以高超的手工技藝
和深厚的文化修為
享譽一方
劍川木雕
更成為中國八大木雕流派之一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千年技藝
不僅是匠人安身立命之本
更是薪火傳續(xù)的文化血脈
在劍川壩子傳承 創(chuàng)新 生生不息
來源 劍川文化和旅游局
責(zé)編 陶優(yōu)
審核 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