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龍縣漕澗林場工作人員在林區(qū)進行野外巡護時,首次發(fā)現(xiàn)6株疑似極度瀕危物種漾濞槭的野生植株,后經鑒定確認是漾濞槭野生植株,這次發(fā)現(xiàn)刷新了漕澗林場林區(qū)物種新記錄。
“這次發(fā)現(xiàn)的最大一棵漾濞槭,胸徑36厘米,樹高在9米左右,冠幅6m左右,生長在灌木林和闊葉林中間,長勢比較良好。下一步工作中,我們主要是加強物種保護和‘棲息地’保護,加強巡護力度,希望能夠找到更多的漾濞槭?!痹讫埧h漕澗林場正高級工程師吳翠芬介紹。
漾濞槭為無患子科槭屬植物,國家Ⅱ級保護野生植物,號稱植物界的“大熊貓”,屬于極度瀕危物種,云南省20個優(yōu)先拯救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之一。其主要特征:落葉喬木,先花后葉(3-4月開花)。葉淺5裂,葉背面密被短柔毛,邊緣全緣或稀疏齒具一些波狀齒。翅果張開近直立,小堅果具長柔毛。
本次發(fā)現(xiàn)的6株漾濞槭分布在3個不同區(qū)域,生長海拔在2500米左右,其中有4株生長比較近。記者還了解到,2008開始,漕澗林場與國際植物園保護聯(lián)盟、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開展了漾濞槭的搶救性保護工作。在漕澗林場分水嶺建立200畝遷地保護基地,2020年基地內的兩株漾濞槭已開花。目前,在林場云南滇西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遷地近地保護基地已經有15株漾濞槭,其中最大一棵胸徑16厘米,樹高5.5米,冠幅4米;中心苗圃有30株漾濞槭,它們生長狀況良好。
漕澗林場漾濞槭遷地保護的成功和野外植株的發(fā)現(xiàn),不僅豐富了林區(qū)的物種資源,對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有效機制和模式具有指導意義,遷地保護與就地保護的有效結合,可以遏制漾濞槭的瀕危進程。
來源 云龍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 王楚云
審核 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