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古代金石碑碣”這一歷史文化遺產,不斷豐富巍山歷史文化名城的含金量,為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樣板添磚加瓦,巍山縣文物部門在政協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委員會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自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抽調強有力的文博專業(yè)人員組成“田野文物(碑碣)調查小分隊”開展為期近一年的“巍山縣古代金石碑碣田野調查工作”,對全縣境內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金石碑刻進行了全面摸底大排查,其中,對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的168通古代金石碑碣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搶救保護措施和傳拓工作。
(圖版一:捲棚水筧真仙小記碑局部)
(圖版二:巍山古城明代進士坊石梁題刻)
從這次開展的田野調查資料得知,巍山縣境內所見明、清碑刻多達數百余通,這些金石碑碣包括“金銅銘文”“石質碑刻”和“摩崖題刻”三大類型,前者分為“銅鐘銘文”和蒙化府學文廟的“銅質祭器銘文”兩類;后者又分為城池碑刻,蒙化府學文廟、書院和社學碑刻,祠廟碑刻(碑刻道教宮觀、寺廟和祠堂等),津梁碑刻,誥封碑、墓志銘、表碑刻和其它類碑刻。這些“石頭上的歷史”,其內容文化信息十分豐富,不僅彌補了現存巍山史籍記載不足的一些重要歷史事件,同時更加充實了巍山的歷史記憶,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每塊碑刻(拓片)都具有一定歷史的可信度,因而具有了歷史記憶的客觀性和有效性,我們可以從中探索古老巍山厚重的歷史文化,沉醉于它的絢爛多姿。
(圖版三:鳥道雄關題刻)
(圖版四:棲鶴樓記碑刻局部)
(圖版五:惠明禪寺碑記局部)
巍山是南詔國的發(fā)祥地,素有“文獻名邦”之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秀美的山川、淳樸的民風,古往今來令多少文人墨客流連忘返。尤其是明、清以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社會經濟、文化較往昔有所發(fā)展,與內地之交往日益頻繁,可以說“豐碑殘碣”隨處可見。這一時期的巍山文風尤為盛熾,上至官家的建城鑿池、新建廟學、衙署和建蓋亭臺樓閣,下至普通庶民的“一家一族”建蓋家廟、宗祠都要刻碑勒石已達其歌功頌德,或祭祀,或紀事,旨在“托堅貞之石質,永垂昭于后世”之目的,此一時期,其刻碑勒石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
(圖版六:征實征購行政會議碑記)
(圖版七:重修巍山青霞觀碑記)
巍山的金石碑碣,其形成過程先后經歷了唐(南詔)、宋(大理國)、元、明、清和民國幾個時期。元代以前的碑碣為數太少,但火葬墓墓碑、墓幢甚多,很多都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價值??偟膩碚f,巍山的金石碑碣最主要的還是以明、清時期的碑刻居多,這些碑碣中詳盡記錄了各個朝代的興衰和歷史變遷等各種歷史信息,其內容涵蓋了地理、人物、民俗、政治、經濟、軍事、文學、教育和鄉(xiāng)里條規(guī)等等。這些金石碑碣對于民族地區(qū)古代的社會、經濟、文化、歷史事件、人物等的了解、研究和文化資源的深度保護開發(fā)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潛在價值和現實意義。目前,所有碑刻拓片正在裝裱之中,屆時,這些金石碑碣拓片將在巍山南詔博物館進行展出。
來源 巍山縣文物管理所 劉喜樹
責編 劉榕杉
審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