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縣漾江鎮(zhèn)金盞村一個叫三廠局的傈僳族村寨里,至今還傳承著一種古老的火草織布技藝,這里的傈僳族阿媽僅憑祖先口口相傳和一輩又一輩人的經(jīng)驗,將大自然饋贈的火草搓成長長的絨線,細心地編織出綿韌柔和的火草布,縫制出一件件含香的火草衣。
(三廠局村民小組)
火草是西南地區(qū)箐溝和松林中常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于海拔1800米—3200米的叢林中。每年8月間,是蒼山松柏疊翠、蔥蘢欲滴的季節(jié),也是火草最繁茂的時節(jié)。每到這個時節(jié),生活在這里的傈僳族男女就會自發(fā)地相互邀約,到山里采火草。今年60歲的熊玉蘭也加入到采火草的隊伍中。
(火草)
熊玉蘭自幼就跟隨奶奶、母親學習火草布制作,耳濡目染中熊玉蘭15歲時就能熟練掌握火草、麻的采摘、制作技藝。為人妻后,熊玉蘭還依照習俗,先后給婆婆、公公、母親、父親、丈夫、孩子、孫子孫女們織過火草衣,她手中織出的火草衣物已有50多件。如今,熊玉蘭已被列入大理州第五批州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傈僳族火草布制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搓火草線)
“在我們這個村,所有婦女都會采火草、搓麻線和織火草衣,家家都有一臺織布機。” 熊玉蘭介紹說,以前,傈僳族村寨山高路遠,幾乎與世隔絕,很難買到布匹,聰明的祖先就找來火草織成衣服,自給自足,至今還流傳著“傈僳女兒不勤快,傈僳男兒無衣穿”的諺語。所以,每年這個季節(jié),大家都會聚在一起,倒上一杯自家釀制的玉米酒,邊喝邊干活。女人們負責搓火草線,男人們負責殺雞做飯,就這樣相互幫忙著,把采回來的火草葉全部搓成絨線,再分給每戶人家。如果家里有老人小孩的,都會多分得一份。
(交流織布技藝)
(熊玉蘭和她的織布機)
洗、泡、搓、揉......在熊玉蘭家里,只見一張張帶絨絲的火草葉,在一雙雙巧手的揉搓下,很快變成一卷卷火草線,再經(jīng)過核桃青皮、梅子汁和米湯的調(diào)色,變成了黑、白兩種顏色。幾十道工序后,熊玉蘭把制作好的線分別放在梭子里,坐上織布機,手腳相互配合著織起火草布來。隨著熊玉蘭手中梭子的左右來回穿越,一根根絨線慢慢編成了一塊柔韌的火草布......織好的火草布日后可以縫制成衣服、褂子、腰帶、挎包等,由于工藝復(fù)雜,通常一年熊玉蘭只能織1到2件衣服。
(火草、染料、火草布織品)
“由于火草布冬暖夏涼,有消災(zāi)除病、表達愛意的作用和寓意,在我們傈僳族的習俗中,節(jié)慶、婚喪、嫁娶等活動都必須穿火草衣服和用火草布料?!?熊玉蘭說,自古以來,大自然的火草就與當?shù)乩圩迦说囊簧⑾⑾嚓P(guān),小孩出生后媽媽會給孩子織一件火草衣,老人過世后女兒們也會給父母織一件火草衣,也是結(jié)婚時新郎新娘必穿的禮服?;鸩?、火草衣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到傈僳族人的生命中,一生一世都不曾分離。
(火草衣)
一年又一年,樸實無華的火草一直默默地陪伴著這塊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傈僳族人民,折射出他們獨有的民族文化,也見證了漾濞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團結(jié)進步、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光輝歷程。
盡管阿媽的那件火草衣,最終又回歸了大自然,但曾經(jīng)的存在和溫暖,會一直延續(xù)著、延續(xù)著……
來源 掌心漾濞
責編 劉榕杉
審核 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