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文明古國,文物大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廣袤的中華大地留存了無數(shù)文物,見證著我國厚重深遠的文化積淀和文明發(fā)展歷程。自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一批18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2019年公布第八批時,共有“國?!?058處。
(祥云縣·云南驛古建筑群,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旭 攝影)
悠久的歷史、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多元文化的相容并濟,使大理成為滇西地區(qū)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較為富集的地方,截至目前,大理州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1處。近年來,大理州堅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實現(xiàn)遺產保護、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游觀光等多重功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取得顯著成果。
(洱源縣· 德源古城遺址,2019年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天,讓我們走近其中的10處“國?!?,一眼千年,探尋大理這片土地的歷史縱深和文化脈絡。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位于大理蒼山應樂峰麓,始建于南詔勸豐祐年間(公元824—859年),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歷盡千年時光,崇圣寺“五大重器”唯三塔幸存;除三塔外現(xiàn)建筑為原址恢復重建,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筑特色精華,以主次三軸線、八臺九進十一層次延伸布局,巍峨壯觀。
(梅志良 攝影)
三塔由一大二小三座佛塔組成,呈鼎足之勢,主塔名千尋塔,高69.13米,為十六級密檐式方形空心磚塔,是中國現(xiàn)存座塔最高者之一,與西安大小雁塔同為唐代典型塔式。
(楊士斌 攝影)
千年古剎,永鎮(zhèn)山川,一直以來,崇圣寺三塔作為妙香佛國的歷史見證,也是大理的標志和象征。1961年,崇圣寺三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和城遺址
太和城是南詔國立國時的都城。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蒙舍詔詔主在唐王朝支持下統(tǒng)一了六詔,被冊封為云南王,公元739年“徙居太和城”,建立了歷史上有名的南詔地方政權。
從公元738年至779年,太和城一直是南詔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其間,經(jīng)歷了歷史上著名的兩次天寶戰(zhàn)爭。公元766年,南詔王閣羅鳳在太和城外立德化碑,碑文敘述了天寶戰(zhàn)爭前后的經(jīng)過,闡明了不得已叛唐的原因,希望與唐王朝重新結好。
《南詔德化碑》碑高3.02米,寬2.27米,厚0.58米,兩面共刻5000多字,是保存了南詔早期許多真實豐富史實的寶貴遺產,有“云南第一大碑”之譽。1961年,太和城遺址(包括南詔德化碑)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世祖平云南碑
元世祖平云南碑位于大理蒼山中和峰麓的三月街,為元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云南平章政事也速答兒倡立,翰林院臣程文海撰寫。碑文著重敘述元世祖忽必烈征伐云南的經(jīng)過,頌揚其討平云南、一統(tǒng)南滇的圣德神功。
公元1252年,元世祖率兵攻滅大理,“平烏蠻部落三十七……諸蠻相繼納款,云南平”。從此,云南正式成為省一級行政區(qū)劃名稱,行省治所遷到昆明,大理作為云南政治中心的歷史宣告結束。
元世祖平云南碑以正楷書丹,氣勢磅礴,大度雍容,歷元、明、清三代至今已700多年,是一塊見證歷史的豐碑。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南提督府舊址
云南提督府舊址位于大理古城復興路南段(現(xiàn)大理市博物館),始建于清康熙年間,自此以后的200多年里,其一直作為云南軍事首腦機關,先后有50多任云南提督在此辦公。
1856年杜文秀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占大理府城后,在此設元帥府,1872年起義失敗后再次恢復為云南提督府衙門。1986年,建為大理市博物館開放至今。館內建有占地面積2650平方米的碑林,收藏大理國至民國的675通碑刻,乃研究大理歷史文化的石質資料庫。
大理市博物館在保持原有清代建筑風貌的基礎上,將豐富的陳列展覽與園林古建巧妙地融為一體,成為展示歷史文化名城風貌的重要窗口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陣地。2019年,云南提督府舊址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喜洲白族古建筑群
喜洲,是一個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白族歷史文化名鎮(zhèn),在南詔遷移至洱海周圍之前,這里就是白族先民“河蠻”的聚居地,隋唐時期稱“大厘城”。
(楊士斌 攝影)
現(xiàn)存的喜洲白族古建筑群,群體格局完整,不同時代的建筑遺存數(shù)量之多,堪稱白族民居建筑的自然博物館,是白族民居建筑歷史發(fā)展的縮影和白族建筑藝術的集中體現(xiàn)。建筑多為土木磚石結構,粉白灰墻,雕梁畫棟,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宅的優(yōu)點,形成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
(楊士斌 攝影)
從布局上看,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走馬串角樓”等,剛柔古樸、典雅規(guī)整而又極富變化,充分顯示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創(chuàng)造。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鐘山石窟
石鐘山石窟位于大理州劍川縣境內,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石寶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分布于石鐘寺、獅子關和沙登箐三個區(qū)域的巖壁上,共有17個窟,造像一百三十九軀。
石窟開鑿于南詔、大理國時期,造像內容豐富、構思獨特、造型生動、雕刻技藝純熟,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是一部刻在石頭上的南詔、大理國史,也是一幅宏偉精湛的佛教藝術畫卷,被史學界譽為“南天瑰寶”。
(鄧斌 攝影)
1961年,石鐘山石窟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祥云大波那遺址
大波那遺址位于大理州祥云縣劉廠鎮(zhèn)大波那村,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滇西地區(qū)春秋至漢代時期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一個遺址,入選“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
(大波那墓地發(fā)掘出土器物銅杖首)
在1964年至2014年的先后四次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銅器、陶器、鐵器、石器、木器等器物,類型豐富。其中,出土的戰(zhàn)國云雷鳥獸紋銅棺長200、寬62、高64厘米,為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中國青銅器時代唯一一具完整的銅棺,同時也是云南出土的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
(戰(zhàn)國云雷鳥獸紋銅棺,云南省博物館藏)
祥云大波那遺址填補了洱海地區(qū)戰(zhàn)國至西漢這一時段考古學文化的空白,對整個滇西地區(qū)青銅時代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影響。2019年,被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詔鐵柱
南詔鐵柱,又稱崖川鐵柱、建寧鐵柱或天尊柱,立于大理州彌渡縣太花鄉(xiāng)鐵柱廟內,鑄于南詔建極十三年(872年),是研究南詔國歷史、宗教和冶金技術的珍貴文物,1988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詔鐵柱廟由前、中、后、北四院組成,共有古建筑24座,其間古木、花草四季蔥郁,環(huán)境十分清幽。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的“鐵柱歌會”,是以彝族為主體,各民族參與祭柱的一項傳統(tǒng)民俗活動,2015年,被大理州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長春洞
大理州巍山縣巍寶山是南詔發(fā)祥之地,集中國道教名山、國家級森林公園、中華彝族祭祖圣地于一身,以古、幽、奇、秀聞名。二十多座道教宮觀依山就勢分布其間,層臺疊閣,繪畫雕刻薈萃,堪稱道教建筑藝術的“大觀園”。
“看名山如畫,林下春藏一洞天?!遍L春洞位于巍寶山西麓,是巍寶山眾多殿宇中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代表,由前殿、大殿、廂房、花園等組成,外觀布局十分獨特,為一個規(guī)整的八卦形制,其建筑、木雕、刻繪和壁畫都是極為珍貴的文物瑰寶。
(范健華 攝影)
2006年,長春洞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沘江古橋梁群
大理州云龍縣地處瀾滄江流域,山多、水多,故而橋也多。從最古老原始的溜索、藤橋到現(xiàn)代化的鋼桁橋,涵蓋了梁橋、浮橋、拱橋、吊橋等四大類,被譽為“中國古橋梁藝術博物館”。
這些橋梁大都集中在沘江流域及其支流之上,如今還保存有各種類型的古橋近百座,有較大價值的40余座。沘江古橋梁群類型眾多、風格百態(tài),各類橋梁的修造都有不同的工藝,堪稱一部“活”的古代橋梁“百科全書”。
一座座橋,連接起兩岸的交通,也如一座座歷史走廊,連接著過去和未來。2013年,沘江古橋梁群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旅頭條融媒體記者 夏仕華 文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科 各縣市文化和旅游局 圖
編輯 沈藝
審核 邱忠文